不忘初心的助残人
我叫林丽 , 是来自房山区向阳街道的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从两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助残工作,到如今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这一路,走过春夏秋冬 , 也尝尽了酸甜苦辣。“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不仅成为我工作的标准,也是我的初心。
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天使,寄托着父母的希望,母爱的伟大在于,不管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折翼的天使,她们都深爱他,不离不弃。我们社区就有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 8 岁男孩明明。父母离异后,一直与母亲生活。正因为明明的特殊性,让这份母爱更加沉重。明明妈妈既不愿承认孩子患有精神疾病,也不让孩子出门接触社会。妈妈需要工作养家,大多时候,明明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成为了最为孤独的折翼天使。
了解到这些基本信息后,我多次入户沟通,明明的妈妈都避而不见。明明无法及时得到社会帮助,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尴尬既揪心,又惆怅。每次透过门窗,看到明明那双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眼神,内心都久久不能平复。积极寻找工作的突破口,成为那段时间里我工作的重心。
助残工作不仅需要持续的热情,还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气,更需要生活的智慧。一天,我利用午休时间到明明家入户,恰巧明明妈妈在院子里摘菜,可她看见我却起身进屋。我赶紧上前拉住她说 :“马姐我想跟您谈谈”,“没什么好谈的,我家的事不用别人管,你还是回去吧”不容分说,“砰”的一声,她就把门关上了。门外,我尴尬的不知所措,但还是隔着门说 :“马姐,我是真心想帮助您和孩子,我们都是母亲,孩子患病不能耽误啊!”没等说完,屋内传出怒斥:“我儿子没病,你才有病,再不走我要报警了!”。当时,我蒙了,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入职以来的服务热情和信念受到了打击,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但随后发生的事彻底打开了我的心结,也让我更加坚定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决心。
我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寒冬,明明家邻居跑到居委会反映明明家大门紧锁,屋内有哭喊声、砸玻璃声,我和主任闻讯后赶到现场。隔着窗, 8 岁的明明全身赤裸地趴在水泥地上,双手不停拍打脑袋,屋子里一片狼藉。我拿起手机拼命地拨打明明妈妈的电话,怎么也联系不上。孩子无助地望着我们,突然发疯似地用头狠狠地撞击墙壁,情况危急,每片玻璃都危及明明的安全。主任不容分说当即让人把锁砸开,我第一个冲进屋里,脱下自己的外套,紧紧裹住明明的身体,将他揽入怀中,这是母性最本能的条件反射。孩子在我怀中不停地颤抖,我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我轻轻地抚摸着他那瘦小的身体并小声重复着 :“明明不怕,明明乖,阿姨保护你”。孩子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趴在我的怀里安静地看着我,望着孩子脸上的伤口,我心如刀绞。小荷才露尖尖脚,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让他过早地枯萎凋谢。
明明妈妈赶回来,知到发生的一切后,她眼圈红了,反复哽咽地对我说着 :“谢谢、谢谢”。望着这个四十岁不到就满头发白的母亲,我读懂了她,我相信她也读懂了我。
我和主任帮助她清理完屋子准备离开时,明明妈妈追出来欲言又止地问 :“这病能治好吗?”我真切地望着她,热泪盈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之前所有的委屈都荡然无存。两个母亲间第二次的对视,充满了温暖。没有什么可以超越母爱的共鸣,让两个妈妈如此的贴近,如此的理解与如此的信任。之后,在我的积极协调下,孩子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疗,历经半年的康复与疗养,明明像变了个人似的,妈妈也开始变得开朗起来。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助残工作的成就感。
习总书记提出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残疾人服务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诚意,未来工作中,我会坚定我的初心,热爱这份工作,脚踏实地地落实好每一项惠民政策,用我微薄的力量为社区残疾人撑起一把暖心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