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绽放玉兰花 ——记怀柔区雁栖镇下辛庄村杨玉兰
◎ 于海三
1963年出生的杨玉兰,一生下来就是个肢体发育不全的畸形儿:没有右手,右臂也只有15厘米左右,左手比健全人少了个指头,除大母指健全外,小拇指长得像鱼钩一样,中间的两个手指不但弯曲,而且还连在了一起;右腿比左腿短了一大截,且右脚只有三个脚趾,没有后脚跟,整个小脚向外撇着。面对着这样一个重度残疾婴儿,父母并未抛弃她,而是用伟大的父爱、母爱呵护着她,含辛茹苦地抚养她长大成人。
艰辛求学
1970年,杨玉兰到了上学年龄。看着同龄小伙伴欢蹦乱跳地到学校上课,她羡慕极了。面对杨玉兰的身体状况,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很为难——批准她入学,学校将承担不可预测的安全风险,如拒之校门外,又于心不忍,最后经父母再三恳求和她多次地软磨硬泡,校领导终于破例接受她入了学,实现了她背上书包学习文化知识的梦想。
当她背着母亲精心制作的新书包,兴高采烈地走进校园时,别提多高兴了。然而,由于身体严重残疾,上学后,她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由于她没有右手,写字时只能用左手的一个拇指握笔,别的同学写一横,而她得吃力地倒着才能写成;放学了,当别的同学出了教室时,她还在用嘴叼着书包带,一点点地收拾着书本文具……
在那艰难困苦的6年小学生涯里,不服输的杨玉兰,样样都做得很出色。冬天,她经常上树撅干树枝,并从家里背着玉米芯儿到学校生炉子;夏天,她和健全同学一样,为学校的“五·七”试验田拾粪、浇水。不仅如此,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
197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离家5里多地的范各庄中学。为了按时到校,每天天不亮,她就得一拐一拐地往学校走,晚上家里的煤油灯亮了,她还在放学的路上,每走一步,她那放不平的右脚像针扎似得疼。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读完了初中。
艰苦创业
毕业后,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杨玉兰曾给人放过羊,做过零活。之后,她又在村办缝纫厂做肩章和领带,她做的活儿不但在数量上和别人相差无几,而且质量也高,是返工率最少的员工之一。
1993年,经人介绍她与一个山区小伙结了婚。然而,好景不长,女儿四岁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她与丈夫离了婚。并独自带着孩子艰难度日。
2000年12月1日,在怀柔区残联的帮助下,通过北京慈善机构捐助,她的右腿免费安上了假肢;为了抚养女儿,2002年5月,由年迈的父母出面向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借来砖瓦木料,在村口路边搭起了一所临时棚屋。她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乡亲们改衣服、换拉链、扦裤脚。还利用一些旧衣服做鞋垫。后来又增加了销售烟和冷饮等小商品。由于小卖部太简陋,又不在村子内,每天夜里,娘俩听着时断时续的狗叫,就胆战心惊地抱在一起,期待着天明……然而,她们最害怕的,还是电闪雷鸣的夜晚,每当刺眼的闪电划破夜空时,娘俩赶紧蒙头捂耳,等待那令人胆寒的炸雷巨响。由于房子过于简陋,暴风雨曾几次把小卖部屋顶的石棉瓦掀掉。每次下雨,屋顶一漏雨,便是外面大雨,屋内小雨:外面不下,屋内还下。这种胆战心惊、度日如年的日子,不知伴随母女俩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寒来暑往,女儿终于一天天长大,在此期间,她们也得到了父母和社会上众多好心人的帮助。
时任雁栖镇人大主席肖晓兰,曾多次到杨玉兰的缝纫店了解情况,并给予帮助。逢年过节,都将米、面、油等慰问品送到家中。不仅如此,肖主席还多次给孩子买学习用具和衣裳等生活用品。
社区主管残疾人工作的孙左霞副主任,在参加区残联组织的活动时认识了杨玉兰,她多次到杨玉兰家问寒问暖,给她女儿送衣物、书本。那些年,每到春节,还亲自送去500元过年钱。
怀柔二中的张宝义老师,本身也是残疾人,在了解杨玉兰的困境后,连续多年义务教她的女儿学画画。2008年,她的女儿顺利地考入红中美术班,2013年9月,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天津师范大学艺术系。
杨玉兰外出取货时,也经常受到社会各界热心人的帮助。几乎每次在外出取货的上车、下车时,都会有人帮助拿货、主动让座。有一次,杨玉兰到怀柔烟草公司取货,突然下起了大雨,她没带雨具,烟草公司的同志派车把杨玉兰母女俩和货物送到了家。
正可谓“锦上添花可有无,雪中送炭最难求。”
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杨玉兰的小卖部渐渐有了些收入,减轻了父母的生活压力,她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坚守诚信
2007年,杨玉兰成为了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她虽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但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她说:“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她对于残疾人的热心、耐心,深受残疾人和村民的好评。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残联系统的数十项业务落实到村里,都得靠专职委员一项一项地执行。例如发放助残券这项工作,原来乡亲们都住在村里,杨玉兰就挨家挨户地送,后来整村都搬迁了,村里人东一个,西一个。为了尽快地把助残券发到残疾人手里,她领到助残券后,就沿路发送,一天发不完就两天。夏天还好,冬天可就受罪了,为这,她右腿经常被假肢磨出水泡。有时她打完电话,等待交接需要很长时间,她只得站在雪地里,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两个小时,她的右脚被冻得像大红灯笼似的肿起来,甚至有发生二次伤害的危险。但杨玉兰认为,只要能为残疾朋友们做点实事,再苦再累也值得。她还义务为残疾人办证、申请补贴,千方百计地方便残疾朋友。
2011年,怀柔区为了筹建“APEC”国际会议中心,杨玉兰的家乡下辛庄,面临搬迁,为支持这一宏伟规划,她带头签字,尽快腾退小卖部,率先到外边租房,以实际行动支持村委会工作。
杨玉兰不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竭尽全力回报社会,而且对自己的父母更是感恩戴德,关爱有加。2012年,杨玉兰的家庭被评为"北京市百家幸福家庭"。每天看到爸爸妈妈的笑脸,她特别欣慰。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她“孝为先、勤为本”的持家理念。
上苍有眼,善恶有报。
2012年的冬季,杨玉兰在万米公园大桥下学歌时,认识了义务教乐谱的房国庆老师。俩人爱好兴趣相投,且都具有孝老爱幼品德,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在装修自家房子时,他俩为老人安全着想,为了达到防滑、保暖效果,决定在铺地面时,采取下边铺泡沫板,上边铺地毯的形式,进行特殊装修。为了这特殊装修,房国庆自己策划设计,自己量尺寸,自己买材料,自己打腻子、刷漆。他们装修时,正赶上三伏天,每天如进蒸笼,汗流浃背。这独特的装修,避免了老人摔倒受伤的危险。
2014年冬,杨玉兰的父亲因患高血压,导致半身不遂,卧床不起而住院。期间,为了给老人补充营养。他们每天熬鸡汤、鱼汤,榨果汁;变着样给老人买营养品;由于老人经常失眠,吃安眠药效果不好且副作用大,为此,他俩伤透了脑筋。
真情感动上苍,一天,杨玉兰、房国庆在大街上竟然意外碰见一个老太太在卖自己磨的酸枣面,并说有治失眠的功效,他俩喜出望外,当即将老人的酸枣面全部买回,没想到,服用后还真有效。于是,他俩经常特意跑到大水峪村,到老太太家买酸枣面……
老人住院期间,杨玉兰天天起大早做好早餐,并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抱在怀里,坐早班车送到医院,老父亲面对滚热、可口的早餐,感动不已。同室病友也都为之动容,称赞老人有福气,养了个出奇的好闺女,遇到了一个孝老爱亲的好姑爷。一个多月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和家人的周到伺候下,老人出院了。
出院之前,玉兰、国庆专门跑到市里,花2000多元买来一个带有医疗辅助功能的床,以及吸痰器、雾化器等物品。出院后,夫妻俩每天为父亲拍后背、吸痰、端屎、端尿。为了调理父亲的心情,她们还买来mp3,时常给老人播放戏剧、曲艺、评书连播等节目,使重病缠身的老父亲也能像同龄人一样精神愉快,乐享晚年。
2015年7月28日,房国庆有感于杨玉兰对母亲的关爱,创作了一曲《妈妈您辛苦了》:“深情的梳理着妈妈的白发,根根银丝都闪耀着光华,岁月悠悠多少冬夏,吃苦受累操持这个家。静静地倾听着妈妈嘱咐的话,字字句句都闪耀着光华,做人要做正直的人,做好人的一撇一捺。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您辛苦了,虽说皱纹多了、背也驼了,您在儿女心中却永远是一枝绽放的花。”
坚强做人
杨玉兰虽是一个重度残疾人,但她更是一个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女强人。
从2002年开办小卖部那时起,她就利用闲暇时间,和叔叔学起了中国象棋。虽然每次玩棋都输多赢少,但她从不气馁,一有机会就和那些大男人们过几招,在一次次切磋中,杨玉兰的棋艺不断长进。后来她又学会了打乒乓球和打羽毛球,还积极参加区残联举办的各种培训班。
2003年12月,杨玉兰代表怀柔区残联参加北京市残疾人棋牌赛。在那次比赛中,她和队友们团结协作、敢打敢拼,取得了女子混合组第一名、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近些年来,她代表怀柔区残联先后多次参加市残疾人中国象棋比赛,取得了三个第一、两个第三、两个第五、一个第四的骄人战绩。其实对于杨玉兰来说,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走出了家门,融入了社会,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生存价值。用不争的事实,为残疾人励志,为怀柔父老乡亲增光。
这就是杨玉兰;一个只有1.34米身高的杨玉兰;一个志比天高的杨玉兰;一个身残志坚、永不服输的迎春绽放的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