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公益的不解之缘
◎ 李延芳
通州区张家湾中心幼儿园保育员,说话快人快语,做事雷厉风行,真正是风一样的女子。上班时,她把爱给了孩子;下班后,她把爱给了社会。休息日,她不是在各种公益活动现场忙碌,就是奔波在做活动的路上。她没有属于自己的节假日,因为有很多人需要她的帮助,她的时间与生命,在分享与奉献中快意前行。
一次邂逅终身结缘
陆超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是在2009年的春天,那天阳光明媚,她带着春花怒放一般的好心情跟随几名志愿者去了一所临终关怀医院,住在那里的多数是老年人。“那些爷爷奶奶都躺在床上,护理人员很忙,好像也没有太多时间陪他们聊天,我们一去,老人们都特别高兴。”陆超说,她看到这些走向生命尽头的老人,特别是看到重残女童琳琳后,心情一下子沉重了。
琳琳是那所医院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只有3岁,患有严重的先天疾病,被父母抛弃后,好心人把她送到了那里。
琳琳的头很大,没有牙齿,只能喝奶,看个头儿像个1岁的孩子。她骨骼柔软,不能站立,即使坐着,也要有人扶着,背后给她垫上靠垫。琳琳不会说话,哭,是她唯一的语言。陆超第一眼看到可爱又可怜的琳琳就再也放不下,她想着每月都去那里看望琳琳,陪她练习走路,带她晒晒太阳。
可当陆超第二次带着买给琳琳的礼物,兴冲冲赶到临终关怀医院的时候,护士告诉她,前几天琳琳突发高烧,因为自身的抵抗能力太弱,又没有钱把她送到大医院救治,琳琳去世了。听到这个噩耗,陆超的心像一下子被掏空了似的,她责怪自己要是早一点来看望琳琳,也许这个小生命走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孤单了。
遗憾与痛心压在陆超的心头,久久不散。志愿服务的种子在那一刻深种在她的心里,陆超开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尽己所能为需要帮助的人群送去关爱。
伸出双手助盲圆梦
陆超接受了盲人图书馆的导盲培训之后,便开始为盲人提供志愿服务。
陆超第一次带领盲人朋友游公园是在2013年春天,地点是玉渊潭公园。她拉着一位40多岁的盲人大哥的手,一路上给他描述樱花、迎春花、海棠花……盛放的姿态和颜色;柳荫下抖空竹的人双手舞动,空竹带着欢快的哨声上下翻飞;河面上几只游船缓缓飘荡,一汪碧水映着天光……陆超用生动的语言把看到的情景叙述给盲人,活色生香的画面在盲人的想象中次第呈现。
盲人大哥感动不已。他告诉陆超,自己是从大兴特意来感受春意的。多年前,他的眼睛是好的,看见过花、看见过树。因为生病,眼睛失明了,从此,花红柳绿只能在回忆中重现。他对陆超说:“小姑娘,听你这么描述,我都能闻见花的颜色了。”
颜色也能通过嗅觉来感知吗?陆超不知道盲人大哥闻见的花是什么样子的,她只知道,他克服身体上的残障,调动他的所有感官,用他的每一根神经在感受他看不见的美妙世界。陆超说:“我的举手之劳就能带给盲人朋友美好的享受,他们是那么热爱生活,那么渴望了解世界,这个群体太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了。”
此后,陆超为盲人朋友服务的热情更加高涨。节假日,她去火车站接送盲人;休息时,她接受盲人预约,把盲人送到指定地点;还经常帮助盲人录制有声书、读电影……北京的很多大街小巷都留下了她牵引盲人走过的身影。
一心一意关爱儿童
陆超最早去孤儿院和特殊学校这种地方,只是陪孩子们聊聊天,给他们唱唱歌,做一些很简单的事情。慢慢地,她学着为孩子们剪指甲、理发、洗澡。给残障孩子们剪指甲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有的孩子害怕剪指甲,不能正常沟通,剪指甲时需要一个人抱着孩子,另一个人一边哄着,一边剪;有的孩子先天手神经颤抖,需要剪指甲的人晃动的频率和孩子颤抖的频率一致,否则就无法修剪指甲;有的孩子手有残疾,在剪指甲的时候要特别的小心,以免伤到孩子;有的孩子指甲又长又硬,需要先软化一下才能剪。孩子们的身体状况不同,剪指甲这样的小事也要有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陆超轻柔地托着孩子的小手,耐心地一个一个剪。
陆超还经常帮着孤儿院的工作人员打扫房间、整理院落、清洗厕所。由于个别孩子的身体畸形,会弄得马桶周边全是粪便。有时,刚刚刷完马桶就会有这样的孩子上厕所,等孩子出来,陆超立刻返回厕所把马桶重新清理干净。她那种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感染着新参加活动的志愿者。
“民间福利机构基本上都是资金困难,人手紧缺,我们志愿者多帮忙做一些事情,工作人员就能轻松一些,一切为了孩子。”陆超说。
出资出物不计付出
每次去做关爱活动,陆超都提前了解福利机构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中最需要什么,下次去的时候提前采买好带过去。这些年来,她累计出资出物已有3万余元。
陆超说:“孤儿院的孩子身体特别弱,对饮水要求很高,我就凑钱给孩子们买德国进口的净水机滤芯,我只是希望孩子们能生活得更好,不考虑花了多少钱。当真正接触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群时,总会发自内心的想帮他们做点事,他们需要什么,就想给他们提供什么,得到的是花钱买不来的快乐和坦然。”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陆超都像赶场一样,上午还在太阳村,中午就去了孤儿院,孤儿院的活动还没结束,又想着怎么赶去自闭症学校。温暖孩子们的心灵,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是陆超送给孩子们最好的节日礼物。
八零公益共筑爱城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在活动中,陆超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她与他们在一起交流活动经验,探讨心得感悟。
去年,陆超组织成立了“80后中流砥柱志愿者联盟”,她把爱心志愿者的信息编辑成一个小册子,上面注明每个志愿者能够参与的活动类别、居住地点,这样在活动招募志愿者时成功率就会比较高,大大提高了志愿服务的质量。80后中流砥柱志愿者联盟每周都开展公益活动,现在团队固定成员已有50余人。
陆超和志愿者们常去通州的一所听障康复学校服务,这里的孩子们常年生活在无声世界里,语言功能发育比较迟缓,植入人工耳蜗之后,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一些孩子还有自闭倾向,不合群,把自己封闭在无声世界里,不与人交流沟通。陆超和志愿者陪孩子们做游戏,引导他们说话。很简单的一个名词需要反反复复地教他们几十次,让孩子看清口型,听清发音,她还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让孩子感受声带的颤动,明白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三年前,陆超在这所学校里接触过一个小女孩小溪(化名),那时小溪2岁,不接近任何人,终日自己在一个角落里,忽闪着一双大眼睛打量着周遭。她不与任何人说话,连她妈妈也不叫,要做什么,只是投上一个眼神。那眼神清澈如水,又分明流露出胆怯与内敛。陆超每个周末去这所学校服务,都试图消除小溪的戒备,引导孩子开口,但收效甚微。后来,小溪转入了普通的幼儿园,只是偶尔到人工耳蜗学校去一趟,陆超再也没有遇见小溪。
今年1月的一天,陆超在给听障康复学校的孩子们讲故事,她发现远处有一个小女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眼神清澈、胆怯、内敛,是那么熟悉,陆超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小溪的模样。莫非她就是小溪?对,就是她。很显然小溪还记得陆超,感动瞬间涌上陆超的心头。小溪5岁了,个子长高了,出落得愈发标志。只是她依然不言不语,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
“这些孩子的内心活动很丰富,但是他们只是和熟悉的人说话。在陌生人面前,他们都是把自己包裹起来,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而且特别自卑。”陆超说。
陆超想方设法引导小溪说话,拉着她一起做游戏,努力从陌生人变成熟人,渐渐地,小溪与陆超熟络起来,开始咿咿呀呀地和她交流。“这孩子还处于语言康复阶段,口齿不是很清楚,有时候听不清她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只有熟悉她的人才能听明白。她告诉我自己几岁了,在哪上学,还画了一幅画送给我,画的是一个小女孩,梳着两条长辫子,可爱极了。”陆超激动地说。
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用爱心与责任温暖一颗颗冰冷的心,在陆超看来,这就是公益的精髓所在。
公益助人星火燎原
最初做公益,陆超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年轻的心带着一种使命感飞向社会,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结婚前,陆超的爱人孙昆生对她所做的公益事业知之甚少。婚后,他见妻子每个周末都往外跑,为了那些陌生人,费心、费力,搭钱、搭时间,孙昆生也有些不理解。陆超不解释,直接拉着爱人去福利机构参加公益活动。“他接触的弱势人群多了,自然会产生公益助人的想法,也就一点点理解我了。在给孤儿院打扫卫生的时候,他发现那里的消毒液没有了,就说下次咱们再来的时候给带点儿消毒液吧。跟自己家里缺少这个东西,就要去置办一样。”
在公益活动中,孙昆生对妻子的善良和执着有了更深的感触,陆超的心里满满地装的都是别人,唯独忘了自己,忘了自己也需要一个有力的支撑。孙昆生心疼妻子太过操劳,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组织、联络、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为妻子减压。多年来,夫妻俩携手在各种公益活动中忙前忙后,公益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小爱汇聚大爱,公益贵在坚持。陆超用自己点点滴滴的爱心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她的同学、同事、亲朋好友,就连4岁的侄子都加入到了公益活动中来,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公益人人可为,志愿者人人可做。公益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善念、善行灌注的平凡琐事。陆超和她的伙伴们凭着心底的善良与热情,将爱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里。
助残、助学、敬老、环保、控烟……休息时间,陆超基本上都是在做公益,她在忙碌中收获着心灵的安宁与快乐。爱在天地间,青春正能量在陆超的心中激荡,她用爱心善举温暖一颗心、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