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与无障碍
◎ 王家骥
我在残联工作已经14年了,起初,我是一名盲人按摩师。2014年9月,市残联成立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我十分荣幸地担负起了无障碍监督这一工作职责。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可是,无障碍一词出现的时间只有三十年。1986年,北京市颁布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这是我国第一部跟无障碍有关的法规。201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并出台了无障碍设施和网络信息无障碍相关的一系列标准,这标志着我国的无障碍建设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无障碍,顾名思义就是指我们的生活环境没有障碍。无障碍环境是行为不便人群走出家门,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基本条件。在台阶上搭建一个坡道;用语音提示盲人;用手语或文字来告知听障者,这些都将给不便者带来便利。
对于重度残疾人来说,安全便利的出行几乎是一种奢望。我认识一位后天失明的盲人,眼睛看不到已经十多年了,从来不敢走出自己住的那间小平房。再说我吧,虽然还有一点残存视力,出门也有很多不便,比如坐公交车看不清来的是多少路车,到陌生地方的时候,明明已经用手机导航到了附近,却因为看不清标牌找不到门,就连去卫生间都很难分清男女,至于走路时候偶尔撞上障碍物或是由于没看见台阶扭了脚之类的事,大部分盲人都遇到过。为此,无障碍中心成立之初,我们首先体验了北京地铁和公园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
回想我初次去体验无障碍环境的时候,心里感到十分忐忑,虽然都说无障碍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建设无障碍设施是每个单位的社会责任,但毕竟是去给人家提意见挑毛病的,人家要是不欢迎怎么办?而事实上,至今为止我和我的同事们,还有我们邀请的一百多名无障碍监督员,体验过的各类场所足有数千处,不但没有被人家赶出来,还留下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感动。比如:地铁站,不论去的是哪条线路,工作人员都十分热情地把车站里的无障碍设施指给我们,还告诉我们平时如何维护和使用这些设施。一位工作人员说,现在的地铁站不但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无障碍设计,而且在建成后,工作人员还会推着轮椅在里面走一遍,看是否所有地方乘坐轮椅都能到达,而且在地铁的网站和手机客户端还设了专栏介绍每个车站的无障碍设施情况,使有需求者出门之前就能查询到相关设施的位置。另外,北京动物园非常重视无障碍的人性化设计,但苦于对无障碍设施的标准不十分了解,只是凭着想象来做。看到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所做的努力,惊喜之余,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宣传无障碍的理念,告诉大家如何能做得更好。
去年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其中有一条就提出要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现在我们走在街上很少能看到残疾人,并不是残疾人不愿意走出家门,而是走出家门后遇到的困难太多。虽然政府各部门一直在努力,但现在的无障碍状况还不能满足残疾人的使用需求,随着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进程不断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残疾人一定会更对地走进人们的视线,就像那些耳背眼花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一样,不再让大家感到陌生。人们常说,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从现在起,就让我们共同来了解残疾人,了解无障碍,让北京的一百万残疾人跟所有首都人民一道共奔小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