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参与 融合发展 打好“十三五”时期残疾人事业攻坚战 ——在第五次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暨自强与扶残助残表彰大会上的报告
吴文彦
一、“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是本市残疾人事业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残疾人受益面最大、获得感最强的五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坚持首善标准,推动融合发展,市、区两级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近170亿元,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749元、18571元,残疾人事业已经成为首都民生事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首善之区、残疾人公共服务首善之区和残疾人融合发展首善之区”的目标,着力办好惠及残疾人切身利益的实事。
——率先构建起完善的残疾人政策制度框架,实施10项改革,出台60多项政策。
——率先为残疾人免费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率先免费提供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为残疾儿童少年早日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率先实现基本辅助器具购买、评估、适配“一站式”服务。
——率先实现“两项补贴”覆盖各年龄段,实现分类分层次福利保障。
——率先实施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61.8%的残疾孩子走进普通学校,从小不再“特殊”。
——率先定制出品残疾人主题文化作品,原创话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借光》、《危机公关》,被誉为直击心灵的作品;拍摄6部微电影,其中《不止天使有翅膀》荣获第二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最佳作品奖。
——率先开通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及时了解需求,精准对接服务。
——率先实施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培育扶残助残社会组织315家,服务项目320个,惠及50万人次残疾人。
——率先实现残疾人工作智能化管理,集身份认定、业务管理、社会应用和金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残疾人服务“一卡通”,覆盖98%以上持证残疾人。
五年来,我们牢牢抓住关乎残疾人事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智聚力、融入大局,推动残疾人事业破浪前行。
顶层设计完善清晰。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编制《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残疾人事业发展目标思路更加清晰。
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紧紧抓住残疾人就学就业机会不公、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机构设置布局不均等现实问题,积极推动辅助器具、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多项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残疾人根本利益得到更好的实现、维护、发展。
民生福祉稳步增强。11.5万人定期享受生活补助,16.7万人每月享受护理补贴,11.22万人按月领取助残券。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着力在促进残疾人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增收上下功夫,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03万人次,新安置就业2.05万人,应届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市职业康复托养中心、市康复医院和13个区级职业康复中心正在建设或已投入使用,遍布街道(乡镇)的辅助器具服务指导站、542家职业康复劳动站、79家精神残疾人日间照料站和386个市级示范温馨家园运转顺畅。落实残疾人免费乘车、驾驶机动车不限号及免费停车、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等政策,公园、景点和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残疾人生活更加舒心、便利。
社会融合更加充分。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建立残疾儿童少年、精神残疾人康复制度,康复服务实现类别、人群全覆盖。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4817人在普通学校就读,2528名残疾人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450名重度残疾儿童接受送教上门,残疾人高考录取率逐年提升。残疾人文化体育成为首都文化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榜样宣讲团”社会反响强烈,拍摄6部微电影,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点击数十万人;残疾人运动员在索契冬残奥会、伦敦残奥会、里约残奥会、全国残运会上创造优异成绩,为祖国和首都赢得了荣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涌现出一大批自强不息先进典型。残疾人已经成为推动首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扶残助残环境优化。注册助残志愿者团体1.6万个、志愿者47.8万人,每年为残疾人提供科技助残、文化助残、生活助残等志愿服务100万人次。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6500万元,7万多残疾人及家庭受益。建立残疾人维权示范岗200个,法律援助率达到100%。免费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8万户,启动王府井、西直门、北京南站等8个地区无障碍系统化改造试点,推动政府网站、交通、公共场所等大型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工作。消除残疾人生存发展障碍已成为社会共识。
服务基础不断巩固。首次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的实名制调查,获得了所有持证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6807个社区(村)公共服务情况的第一手信息,并建立了动态更新机制。完善残工委议事协调规则、职责分工和工作制度,推动了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大力加强组织建设,明确职能定位,区残联普遍设立“四部一室”,327个街道、乡镇成立残联,5526个社区、村成立残协,5715名专职委员在社区和农村为残疾人服务,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残疾人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和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得到加强。
五年来,市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怀着对残疾人的深厚感情,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在涉及残疾人事业重要文件出台、重要会议筹备、重大活动组织等方面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帮助。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加强残联干部的选拔和交流,积极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市发展改革委坚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并列为专项规划,积极推动市区两级职业康复中心建设。市教委制定和落实融合教育行动计划,完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市经济信息化委鼎力支持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把残疾人服务“一卡通”作为市民卡的第一卡工程。市民政局持续扶持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发展,统筹研究布置困难残疾人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政策。市卫生计生委注重抓好医疗康复体系建设,在儿童残疾预防、社区康复服务、部分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市财政局在加强残保金管理、完善残疾人政策等方面提供了强力支持。市规划国土委下大力气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督查《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落实。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市政管委扎实抓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制定和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帮助残疾人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市统计局对残疾人事业调查统计和残疾人状况监测、专项调查工作给予了具体指导。市地税局扎实做好残保金代征、征收工作,并与市国税局、市工商局一起认真落实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以及各新闻媒体主动将残疾人各项活动纳入全市文化宣传大局。市残工委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高标准做好APEC会议残疾人主题活动、亚欧会议框架下残疾人合作暨全球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大会、彭丽媛教授慰问孤独症儿童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展示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首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和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由于时间关系,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之,所有残工委成员单位都对残疾人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认真履职,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残工委,向所有关心、支持首都残疾人事业的各级党委政府、市区残工委成员单位、残疾人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向残疾人兄弟姐妹及其亲属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市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绩,是首都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一个缩影,彰显了首善之区的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化了我们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特点及规律的认识,对于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打造残疾人事业首善之区,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创新发展。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卓有成效地开展残疾人事业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与时俱进地提出首都残疾人事业“平等、融合、共享、阳光”的发展理念,顺势而为地出台新政策、新举措,才能保持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二,必须坚持融合发展。始终将残疾人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残疾人工作纳入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的各项工作,努力推动残疾人教育融合、就业融合、文化融合、社会融合,才能保障广大残疾人与全市人民一道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必须坚持依法发展。积极适应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用法治思维谋划残疾人工作,用法治手段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才能形成政府依法行政、残联依法履职、残疾人依法主张权利的局面。
第四,必须坚持率先发展。牢牢把握首都残疾人工作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显著的区位特性和全面发展的代表性,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充分发挥首都人才、资源和经济优势,切实强化支撑、引领和示范作用,才能使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相适应。
以上四条基本经验,是各级政府部门、残工委、残联和残疾人工作者、广大残疾人朋友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取得的重要成果,是首都残疾人事业发展特点规律的深刻总结,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首都残疾人事业上的具体运用,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指导我市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进步。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因老致残风险增加,残疾人工作任务愈加繁重;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产业结构调整,残疾人就业面临新的考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实现区域残疾人工作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城市副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各项改革深入持续推进,对残疾人工作融入大局、服务大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依然存在,公共服务的能力、水平与残疾人个性化、多层次需求的差距依然存在,政府部门分工合作、联动推进与社会广泛参与机制的不完善依然存在,残疾人事业依法依规力度的不够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将是“十三五”时期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二、努力开创首都残疾人事业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我市残疾人事业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繁重艰巨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对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提出明确要求、作出专门部署,残疾人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必然受到“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尤其是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将为残疾人参与政治生活、提高文明程度、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交流合作带来重大机遇,为残疾人生活、学习、工作创造更好条件。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备等重要工作、重大活动,将有利于提高残疾人参与水平,促进残疾人发展,提升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
“十三五”时期,是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重大机遇期、残疾人小康进程冲刺期、残疾人服务管理转型期、残疾人工作任务繁重期。我们要充分认清和正确把握残疾人事业发展所处的历史地位和阶段性特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奋力谱写首都残疾人事业新篇章。
“十三五”时期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广大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康复全覆盖、生活无障碍,与全市人民共创共享小康社会。具体目标:
一是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康复等福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残疾人家庭收入增速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残健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是服务实现供需对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功能比较完备、服务更加精准、运行规范有序,信息技术与服务管理充分融合,服务资源布局更加优化,类别化、个性化基本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三是社会融合更加广泛深入。平等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尊重、关爱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自身能力素质明显提升,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成为首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
四是工作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工作效能稳步提升,残联职能进一步规范,社会扶残助残活力充分激发,残疾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相结合,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与增进残疾人福祉相结合,统筹兼顾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依法推进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五项原则,切实增强工作指导的科学性、实效性,不断把残疾人事业推向前进。
三、打好“十三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攻坚战
我市残疾人事业已经开启了“十三五”新长征,正在朝着全面小康的目标快速进发,要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担当,以改革创新的锐气攻坚拔寨,带领残疾人朋友与全市人民共创共享小康社会。
(一)千方百计促进创业就业。切实把就业作为残疾人实现小康的关键、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基础、实现残疾人劳动权益的根本,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十三五”时期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建立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到2020年所有市属党政机关、区残工委成员单位至少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统筹研究残疾人就业政策,支持开展灵活就业、弹性就业、自主创业、居家就业、公益岗位就业等多种形式就业,拓展支持性就业,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农村残疾人就近就便参加生产劳动,获得劳动收益。加强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拓展就业服务领域,为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普遍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引导和就业服务,努力使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二)织密筑牢民生保障网。强化政府兜底保障职能,加强重点保障和特殊扶持,抓好政策衔接、整合和落实。将符合条件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按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严格落实本市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城乡一体的医疗、教育、康复、住房等专项救助政策,逐步提高救助水平。支持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完善重度残疾人医疗报销制度,优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完善落实“两项补贴”、基本辅助器具购买租赁补贴制度,拓展助残福利项目,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
(三)大力提高残疾预防和康复水平。坚持残疾预防抢先抓早、抢救性康复及时有效、一般性康复普及提高,真正让残疾人家庭有希望、生活有质量。制定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实施一批重点干预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规范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康复职能,推动二、三级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引导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理顺康复医疗价格机制,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健全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补助制度,制定困难成年残疾人康复补贴办法,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补贴政策,提高康复保障水平。依托社区和家庭开展日间康复照料、独立生活能力训练、知识培训等服务,实现康复进社区、入家门。健全辅助器具“三级管理、四级服务”工作体系,推行“互联网+”服务模式,推广个性化适配服务,达到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全覆盖。
(四)优先发展融合教育。全面建设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各区建立融合教育推行委员会,建设完善市、区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建立融合教育信息通报系统,制定资源教室建设标准,推进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创建工作,实施融合教育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建立跨专业融合教育支持团队,提升融合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入学评估规范,完善“双重学籍”制度,规范送教上门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有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加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努力让每名残疾儿童接受1—3年学前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打通高等教育无障碍通道,促进残疾人终身学习。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健全惠及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建立市特殊教育资源库,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实现角色转型,满足残疾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
(五)全面改善养护照料服务。建立健全居家安养、日间照料、机构托养相衔接的养护照料体系,实现基本照料制度全覆盖。研究制定残疾人居家服务规范标准,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居家服务。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推进居家养老、助残服务融合发展。制定残疾人社区照料支持措施,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驿站、温馨家园等服务机构和设施,发展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完善残疾人入住社会福利机构补贴办法,力争到2020年全市残疾人托养床位数达到6300张。
(六)努力建设精神文化家园。把残疾人文化需求纳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残疾人参与文化生活的环境条件,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均等的文化服务。落实公园和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向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政策,提高残疾人家庭有线电视入户率和互联网普及率。扩大适合残疾人特点和需求的文化体育产品供给,支持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引导残疾人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实施“残疾人体育提升项目”、“康复体育关爱家庭计划”和“残疾人体育冬季项目振兴计划”,促进健身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七)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统筹加强职业康复中心、托养中心、温馨家园等各级各类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合理布局、长效运营。按照需求导向、资源整合的原则,畅通残疾人需求反映渠道,搭建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一体”服务管理平台,开发残疾人服务管理系统,充实拓展“一卡通”应用,做到精准服务对接,业务管理留痕,资金发放入卡,到2020年,实现“一卡在手,服务全有”,“服务一生、记录一生”。制定政府购买助残服务指导性目录,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推进市、区两级社会服务工作。完善康复、辅助器具、无障碍改造、托养等服务标准,制定服务机构资格准入和质量等级评估办法,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残疾人服务产业发展,推动残疾人服务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信息化。
(八)精心做好权益保障。认真贯彻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地方立法工作。健全法规制定机制,拓展残疾人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让残疾人切实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残疾人法律援助制度,发挥12385服务热线功能,依法规范残疾人信访工作。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及本市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定期开展残疾人权益保障专项检查,做好残疾人司法保护和侵权案件查处工作,有效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九)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平等、融合、共享、阳光”的工作理念,持续营造“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重要节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广泛宣传残疾人事业,做好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典型宣传工作,推动残疾人工作纳入首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助残慈善事业,培育首都助残公益品牌。加强无障碍建设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新建项目无障碍设施竣工验收机制,把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考核体系。推进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公共信息、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建设,努力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创造条件。服从和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京津冀残疾人事业协同发展、共同前进。积极做好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加强残疾人事务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着力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发挥作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工作大局。建立市残工委季度例会制度,加强对重点任务的跟踪、督导、落实。市残工委副主任成员单位每年至少一次到基层调研残疾人状况,至少为残疾人办一件实事项目。加强和改进残联工作,抓好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时刻警惕残联组织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增强各级残联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强化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将残疾人专职工作人员和残疾人专职委员逐步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提高残疾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创新残疾人专门协会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广大残疾人朋友既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体,也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力量,要发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用崇高的理想激励自己,用昂扬的志气鼓舞自己,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为国家富强和首都发展贡献力量。
同志们!展望“十三五”,我们的担子重;共同奔小康,我们的责任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国残联有力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残疾人兄弟姐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