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信仰 不忘责任 勇于担当 —— 电影《天河》观后感
◎ 刘 晖
电影《天河》讲述了贯穿长江和黄河的历时11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源头湖北丹江口水库,引长江支流丹江水经1432公里输水干渠自流到北京、天津,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京、津、冀、豫4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能够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间接惠及人口近1亿。
影片中,“穿黄(黄河)工程”隧洞方案得到通过。施工人员采用两台进口的长77米重1100吨的盾构机,在黄河底下开凿两条4000多米长7米高的隧道。这一工程融入了无数建设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为成就中国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湖北、河南34万库区移民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放弃了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计。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没有这群人的坚韧付出与巨大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其中线工程于12月14日14点32分正式通水。
片中江浩这个人物比较接地气,是一个有知识、有担当、爱国、守信、孝顺、敢爱敢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责任感极强的有为青年。他有过动摇,有过反复,但在关键时刻还是顶了上去。
片中董望川父亲的小狗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独自回到搬迁后的新家,象征了一种忠诚和信仰。董望川、妻子周晓丹、岳父和父亲等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的水利事业忠心耿耿、信仰坚定。他们把人民的福祉谨记在心。正如歌曲《江山》这样唱道:“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百姓是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展。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
家国关系和义利关系贯穿这部电影的始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亘古不变的优良传统。个人要服从家庭、族群、组织的利益,家族、组织要服从国家的利益。国家也和个人家庭一样,也要服从天下、全球、人类的大众利益。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在处理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一个道理。小要服从大的利益,大也要兼顾小的权益。大兼顾小是社会的进步,是符合民本和民主的社会需求。公民要感恩国家,同样国家也要体恤民众。移民群众迁移祖坟保住烈士陵园的感恩行动,同样国家也以国家行为予以补偿与回馈。董望川的堂弟,为一己之利,污染环境,拒绝搬迁,行贿副市长的堂嫂。个人置群众、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是明显的“以小搏大”、“只顾一己小利,不顾国之大义”。不过,最终浪子还是回了头。义利之辩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见异思迁是永远被我们社会唾弃的。义无反顾、大义灭亲、舍生取义者永远是我们景仰的楷模。
像董望川这种“抛家投业”、“几过家门而不入”,“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的敬业精神在我们当今“以人为本”的社会也是应该改进的。任何事都应有个度,所谓过犹不及。因为过分牺牲家庭、子女的利益,归根结底也会传导到社会,还是那句话,没有国,哪有家。反之亦然,没有一个个兴旺的家,也不会有欣欣向荣的国。邓小平当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用意同样表现于此。试想,一个人天天神经高度紧张,一心扑在工作上,终究是不可持续的,早晚会累倒。最后损失最大的还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习近平主席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引用了管子(管仲)的名言:“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意思是,如果现实生活使人困惑,就应看看古人;如果想预知未来,就应该读读历史。不管是以往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还是当今“讲政治、顾大局、敢担当、能牺牲、勤为民”的南水北调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我们日后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遗产,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源泉。
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需求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的信仰、责任与担当。各级残联组织的任务就是要想残疾人所想,急残疾人所急,把党和政府的笑脸、政策和阳光普照到每个残疾人朋友的心田。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下。习主席讲过,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主张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广大残疾人朋友需要的不光是同情、怜悯与施舍,更需要的是真正的平等、技能与尊重。不是授人以华丽花哨的“鱼”,而是授人以实在靠谱的“渔”。取得成绩和服务群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平时点点滴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循序渐进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