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5  >  2015年第三期

肢体残缺生命之花依然绽放 ——记肢体残疾人李金河

  发表时间:2016-07-26 【字体:

◎ 郑瑞霞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一些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

  人会被压垮,向挫折屈服,从此一蹶不振;但也会有一些人奋起,在逆境中扼住命运的咽喉,寻找自救之路。而李金河属于后者。

  家住东城区建国门街道西总布社区的居民李金河,原是北京某报社一名记者,发表过许多有着广泛影响的新闻报道,多次荣获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新闻奖,曾被评为2000 年“全国优秀商业新闻工作者”。然而,原本生活一帆风顺、事业蒸蒸日上的他却被命运开了个恶意的玩笑。2005 年11 月,他因腰部疼痛住进医院。起初他没有在意,以为只是过度劳累所致,休息一段时间就会康复,没想到竟被确诊为“胸椎海绵状血管瘤”,进行了长达8 小时的手术!术后,曾经颇为强壮的他,却瘫痪在床上,承受着“双下肢不完全性截瘫”的残酷现实(医学

  2005 年11 月16 日,也就是李金河42 岁生日的第二天,当他从麻醉中醒来,看到窗外明媚的阳光,再看看自己的卧榻之躯,不禁感慨万千:这一结果将他生命的转折定格在了这个冬季,曾经的辉煌已成为美好而又痛苦的回忆,过往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犹如天壤之别。现在的他被医生判了

  “死缓”——今后只能在床上度过余生。对于正当年的他来说,这样的宣判意味着什么?被迫终止工作,前途一片黑暗,理想如坠深渊,就连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连站起来都成了奢望。他的孩子尚小,他不但不能为家人遮风挡雨,而且还为家人增添累赘和痛苦,事事都需要家人的照顾和帮助……,想到这里,他遽然发蒙,排山倒海的绝望几乎将他击溃。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他万念俱灰,曾不止一次地想用结束生命来告别痛苦……

  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街道残联和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他的朋友们来到他的身边,及时对他从不同方面给予关爱与帮助,鼓励他战胜自我,走出困顿和痛苦。在街道残联和朋友们的关心下,李金河慢慢接受了现实,性格也由沉闷变得开朗起来。他决心要努力振作起来,即使身体残缺,依然会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有益于家人和他人的事。

  有能力跨过,就有机会重生。李金河很快找到了重生的道路,那就是他所热爱的写作。

  当满世界的人都为了活着奔波,而他于卑微的生存中还能挣扎出内心的企望的时候,他知道,是写作给了他力量。对于自幼热爱书籍,热爱写作的他来说,它曾经给他的童年以滋养,亦支撑了他成年后的人生。他的写作是出于一种爱好和迷恋,继而便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温暖,一种信仰……。2006 年初,正是电视连续剧《双面胶》在全国热播之时,婆媳关系一时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李金河抓住这一时机,利用写作的特长和广泛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几十人的电话采访,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在病床上整理完成了一部近20 万字的著作——《婆媳相处之道》。此书于2006 年5 月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新浪、搜狐等几十家网站进行了连载,一时好评如潮。由此,李金河也挣得了他生病之后的第一笔较为丰厚的稿费。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在李金河生病手术后,很多朋友伸出援助之手,从不同方面给予了帮助与关爱。但是,也有几位朋友离他而去,这让他有些伤感,但也促使他重新审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为此,他以“大杜河”为笔名,写了三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有关朋友的散文,发布在博客上,其中两篇文章被报刊转载。特别是《关于朋友》一文,不仅被部队朗诵艺术家“雨音”进行了配乐朗读,发表在网络版《中国朗诵艺术杂志》(2012 年第三期)上,吸引了众多的听众, 而且,吉林省白城电视台还以这篇文章为题录制了一期特别节目,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国侨联主办的核心期刊《海内与海外》也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这两次成功的经历让李金河重新收获了信心,让他更加明确了人生的方向。重获新生的李金河此后进行了大量写作,广泛涉猎人物专访、企业风采、社会特写、社会时评、文物收藏、旅游记事、人生感悟、悼念文章等各种题材。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他在《中国新闻》、《海内与海外》、《人生》、《北京文学》、《经济日报》、《北京社区报》、《建国门生活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百篇,其中很多文章是应邀而写,广获好评。他每年关注“两会”,用自己的笔书写时下社会热点问题。今年两会他关注的是民生问题——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除写作之外,李金河还是一位书画爱好者。他的国画作品不仅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还参加过书画展。为了进一步扩展自身价值,他瘫痪后,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书画院,聘请著名书画家担任书画院的院长和副院长,他本人担任秘书长。他策划的第一个项目,是于2011 年4 月28 日在北京通州区博物馆成功举办的《弘扬瑰宝 品味人生——最具收藏价值的名家名作书画展》,展出了国内数十位知名书家画家的精品力作,吸引了通州区和北京城区内众多书画爱好者前往观摩和交易。当时,通州区文委接到李金河要举办这样一个展览的申请后,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和经济困难,为他特事特办,提供了通州区博物馆最大的三个展厅,供其在20 多天的展览中免费使用,并为这次展览压缩了通州区博物馆的日常展览规模。这让李金河深深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

  为了开阔视野,愉悦心情,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李金河经常“走”出书斋,“走”进祖国的美好河山。这几年,他在朋友的陪伴下,摇着轮椅,“走”遍了京郊的山山水水,“走”进了河北蔚县古镇,“走”进了北戴河,“走”近了衡水湖,“走”进了山东德州,“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走”近了达里诺尔湖……,今后,他还打算“走”进山东日照,山东威海,湖北襄阳,吉林延边……他在拥抱大自然的同时,也用相机记录了他的足迹,并不断地参加市、区、街道组织的征文和摄影比赛。他逐渐走出了阴影,活出了自我。

  李金河很欣赏这样一句话:“当我们选择了向命运低头,也就放弃了凝视远方的权利。命运在关闭了一扇窗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一扇窗,没有跨越不了的高山,没有渡不过去的河流。要知道,人生除了挫折与苦难,还有一种努力叫坚持,有一种追求叫梦想。” 命运可以剥夺人的健康,但夺不走人的梦想。李金河就是这样一个勇敢地与命运抗争的人。他从逆境中站了起来,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梦想,梦想虽难至,然心向往之,他将蹒跚而坚定地走在路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