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杨凤英
无障碍环境是指为方便全体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所提供的环境。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信息交流无障碍,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城市无障碍环境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能提高残疾人生活的舒适度,更是残疾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权益保障,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共同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树立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际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在市残联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中心全体员工的努力下,无障碍监督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队伍建设和业务管理上真抓实干,并与各区县残联及残疾人朋友建立了和谐的工作氛围。在各区县残联和无障碍监督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目前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了分类摸底 ,为“十三五”规划积累了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的基础数据。无障碍促进中心努力创新工作模式,通过设施无障碍和信息无障碍的监督手段,努力促进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
一、北京城市无障碍环境基本情况总体分析
北京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与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孕妇、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多样化、精细化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地区发展还不平衡,中心城区相对完善,农村地区相对薄弱;无障碍系统化不够,还不足以保障特殊群体安全、便捷出行;信息无障碍水平与宜居城市建设还有一定差距。具体包括二个方面:
一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几个错误观点:1.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专用设施。2.无障碍设施是独立的体系。3.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国家的事。
二是存在问题的根源:1.法规不完善;2.标准不配套;3.规定不落实;4.管理不到位;5.无障碍意识淡薄。
二、对于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建议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应具备的六个基本特征是: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围绕这六个基本特征,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还需在六个方面进一步促进和加强。
第一,加强宣传。
在对象上,应加大突出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在方式上,应运用新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在手段上,多运用典型事例,以正面引导方式,激励和促进自身完善。
第二,完善法规。
对现有的《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系统化规范,指导各行业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无障碍环境规范,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制度,制定与规范、法规相对应的处罚条例和标准。
第三,完善标准体系。
形成北京市城市道路、生活、休闲、就医等空间设施无障碍和信息无障碍的系统化设计。
第四,完善工作机构和机制。
一是工作机构:完善联席会议工作机构,市政府领导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日常工作由市规划委和市残联牵头负责,市住建委、市政市容委、市交通委、市财政局、市文物局、市民政局、市老龄办等单位参加,并根据工作需要,不断调整成员单位、完善工作机构。二是运行方式: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负责,社会监督。三是工作途径:制定五年工作计划,每年制定年度工作安排。
第五,完善推进渠道。
一是完善行业管理的融合。1.规划委: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规划许可、规划验收;2.住建委: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3.交通委:公交站台、公共交通、出租车;4.市政市容委:公厕的建设和改造;5.旅游委:星级景区评定;6.商委:行业评优及年度任务下发;7.银监、邮政部门:新局/所开业必备条件。
二是实现地区管理的有效结合。1.创建无障碍区县;2.文明城区创建;3.老旧小区综合整治;4.区域环境综合整治;5.城市道路改造;6.公共建筑改扩建。
第六、强化监督和执法
建立起严格、规范的无障碍建设监管体系,在设计、许可、验收各个环节严把无障碍关口。
规划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单位申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要求设计文件中必须有无障碍设施专篇,对没有无障碍设计内容或者达不到国家无障碍强制性标准要求的设计方案不予受理和审批。
综上所述,北京市在城市化文明进程中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与现代进步文明的和谐宜居城市还有相当距离,有待我们科学、规范、系统地推动其发展。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我深感无障碍促进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以三严三实的精神,结合工作实际,为残疾人做好服务工作,为“十三五”规划提供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使用情况有效的、可靠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