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谱写以残疾人为本的华彩乐章 ——石景山区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工作纪实
◎ 刘会生 张劲松
石景山区残联与八宝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建立的石景山区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自2011年3月成立以来,传播先进康复理念,运用先进的康复器材为近千名残疾人进行了康复训练,使残疾人的身体状况有了不同程度的康复,为他们回归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整合资源共创建
走进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中心二楼,墙两侧的宣传展板首先映入笔者眼帘。《关注弱势群体,做好服务工作》《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偏瘫患者早期治疗的好处》《不做康复的不良预后》使笔者都感到特别亲切,来这里进行康复的人就更想一睹为快了。
这是“苹果”“起床”……。走进言语治疗室,康复治疗师田丽正在运用先进的言语康复治疗仪为2名言语障碍的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她熟练地运用言语治疗设备对2名言语障碍的残疾人进行复述、计算、阅读、描述、描写方面的康复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她制订了一对一言语康复训练计划,将言语康复训练图卡通过现代化手段显示在屏幕上,运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开展面对面地康复训练。
“在区残联地业务指导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大力支持下,区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经4年的发展,占地面积己达400平方米,为辖区816名残疾人和社区居民服务,并面向全区残疾人进行康复服务。”一提到社区康复中心的发展,社区康复中心主任丁永红就打开了话匣子。
2011年以来,区残联加强残疾人康复保障和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多次召开理事会研究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的建设问题。将培育社会康复机构作为工作着力点,通过项目资金投入,提供部分康复设备和康复知识读本、业务指导、培训医生、康复人员等多种形式促进残疾人社区卫生康复中心的发展和建设,不仅夯实了社区康复基础,更使残疾人在社区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康复服务。
区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从四个方面加强了中心的建设。一是加大康复设施建设。先后购制电动起立床、多功能康复脚踏车、股四头肌训练器、cpm治疗器、日常生活训练组合架、中频电疗、超短波、超声波、言语治疗仪等一批康复设备,提升了科学康复能力;二是加强档案和制度建设。先后建立了社区康复中心管理制度32项、各项康复治疗登记和管理记录本38种、康复宣传、康复知识展板16块,体现了社区卫生康复中心规范化管理的理念;三是提高康复医疗人员服务水平。中心先后组织康复医疗人员到市安贞医院、老年医院观摩学习,参加2015年中国康复论坛北京站的康复理论培训和交流工作等;四是扩展服务内容。在做好日常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承接了残疾人体检、辅助器具评估、残疾人儿童康复训练等服务项目,提供服务、锻炼队伍。
同时,社区康复中心还与八宝山街道残联、区培智中心学校和辖区的中小学、幼儿园合作,了解残疾人和社区中老年人需求,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
通过不懈的努力,区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己成为集康复医疗、残疾预防、康复人才培养、助残人员培训和辅助器具适配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复机构,成为为弱势群体提供康复医疗与健康管理的服务基地;成为广大残疾人重新扬起生活风帆的温馨港湾。
医疗康复全方位
走进区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的康复训练室、理疗室,进行肢体及关节功能康复的电动起立床、股四头肌训练椅、L型阶梯等器具排列成行;训练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多功能组合箱、滚筒、磨砂板等设备应有尽有,特别是红外线照射治疗、高、中频治疗仪、中药蜡疗等非药物治疗手段更是受到广大残疾人的欢迎。
家住八宝山街道玉泉路西社区的65岁的可大妈,因脑梗塞后遗症期,造成记忆力下降右侧肢体偏瘫3年有余,进食、穿衣、入厕需要家人帮助才能完成,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步行困难,社会交往力减退。她本人每天郁郁寡欢,不愿与外界交流。通过在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半年的坐位、立位平衡训练、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和日常生活动指导训练,她的家人发现老人变了个样。她己能生活部分自理,自行在室内行走,自行乘坐轮椅在小区内活动。更重要的是经过心理疏导,通过接触社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她的情绪方面有明显改善,生活自信心增强了。
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徐某来中心时,智力发育滞后,整体运动功能较差,连步行都费劲,就别提生活自理了。中心根据他的情况为他量体裁衣,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运用电动起立床对其进行站立姿势的矫正,利用中频电疗缓解他的肌肉痉挛,指导家长对他进行正确的肢体牵伸,指导小徐进行正确的站立、负重训练和日常生活指导训练。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他的日常生活己能部分自理,可独立保持坐位较长时间,四肢肌张力较前明显降低,助行器辅助可短距离步行,可以进入培智学校进行半天读书。科学的康复训练让小徐的生活充满阳光,使他开始憧憬未来。
不懈的探索结出丰硕之果。对偏瘫的肢体残疾人,他们摸索出了翻身、上下台阶、穿脱衣服、做家务等13项康复训练方法,积累了“一年进行三次评估、在中心集中进行6个月的康复训练、其他时间在家训练、中心入户进行指导并电话随访”的康复训练经验。
家住三山园社区的精残人李某在他母亲去世后,对母亲生前购置的一件上衣情有独钟,每天不仅白天穿在身上,晚上睡觉也不脱,家人提出洗后再穿,他坚决不让,并和家人发生纠纷。他执著尽孝的行动感动了中心的大夫护士。丁主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在肯定他孝敬母亲正确的同时,告诉他讲卫生的重要性。经反复工作,他终于同意让家人洗这件衣服。通过这件事,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了精残人的闪光点和执著精神。并总结出:先选择精残人喜欢的事物,与他们沟通,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互信,使他们与社会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的工作方法。
对于智残人,社区康复中心探索出先进行认知程度、逻辑思维能力、记忆的评估,然后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康复训练。从听觉、视觉刺激入手,使他们捕捉到声音和色彩,达到对他们进行全脑开发的效果。家住八角街道时代花园的10岁智残人郑某因脑瘫智力发育迟缓,为了开发他的智力,中心的大夫到他家中对他进行康复,她们多次用轻柔的语言呼唤他的名字,为他放《南泥湾》《两只老虎》等舒缓的音乐。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孩子从怕与人接触,不交流,到一听说大夫来,中午不睡觉专门等他们;一听到音乐声,他就情不自禁的随着节奏用手打拍子,高兴地手无足蹈,孩子的病情有所缓和。
通过四年多的探索,在康复治疗技术上,社区康复中心摸索出运动、言语治疗等5种疗法,吞咽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8种训练方法,摸索出声、光、电、电蜡疗等综合性治疗手段。
热心服务重细节
在区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康复训练室,笔者看到:一名年迈的大妈坐在轮椅上由家人推来进行康复训练。在上手脚训练器时,家人没法将老人搀到器械上。在场的丁主任和殷园园治疗师立即上前,一个扶右胳膊、一个扶左胳膊,将老人搀到器械上,并认真的为她进行康复训练。丁主任介绍说:残疾人己经遭遇了不幸,我们不能因服务不周到,再伤他们的心。因此,他们对来中心康复的残疾人格外关爱。一是要用专门制定的服务用语温暖他们;二是出手帮助遇到困难的残疾人,使他们宾至如归;三是耐心解答残疾人和家属的病情咨询,为他们答疑解惑,进行心理安慰。为了更好地服务残疾人,中心还专门开设了周六义务康复门诊。
中心成立以来,医务人员在满负荷工作的情况下,仍时刻不忘为当地群众尤其是残疾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每年,中心都会下到各个管辖社区开展义诊活动,而残疾老人又是他们活动的重点对象。医务人员不仅耐心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为他们仔细检查和治疗,还与老人们促膝谈心,排解他们心中的苦闷。当了解到大多数残疾人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时,中心决定每周六为残疾人进行免费康复门诊,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我区内5名重度残疾儿童实行送医送教上门。
中心最受残疾人欢迎的是每年7—8次的健康大讲堂活动。活动中,社区康复中心和外请的康复专家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分别讲授如何康复才能恢复身体的功能,如何吃才健康,如何预防残疾的发生。为了图文并茂的讲课,专家还制作了通俗易懂的课件,边讲边演示,每次讲座都吸引了近千名残疾人和家属参加。特别是活动中为残疾人免费量血压、测血脂、测血糖等服务受到残疾人好评。
谈到区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的未来,崔主任满怀信心地说:康复是改善残疾人身体功能、使他们回归社会的重要基础。作为为残疾人服务的专门康复机构,要加大科学康复工作的探索力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医疗康复器械的作;编排残疾人康复医疗体操,辅助残疾人康复训练。同时,在残疾预防上扩大业务范围,开展儿童残疾筛查工作,减少残疾的发生。特别是适应残疾人居家养老的需求,探索家庭康复护理新模式,让残疾人生活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