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5  >  2015年第六期

骥 行 千 里 ——记盲人作家张骥良

  发表时间:2016-07-26 【字体:

◎ 侯淑玉


  认识他是在一个课堂上。

  2006年盛夏的一个周六中午,天气极热,就是站着不动,汗都顺着脖子往下淌。

  一点半钟,我走出地铁1号线天安门东站,一股热浪迎面扑来。汗一下就从脑门子上冒了出来,还没走进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大门,浑身的汗就已经把衣服弄得粘糊糊了。

  园内静悄悄的,穿过古老的松树林,迈进一道红色宫门,阳光就又一次毫无遮拦地倾洒下来。始建于1420年明朝永乐十八年的太庙,在蓝色天幕的映照下,更显得恢弘而威严。

  我快步穿过,直奔太庙的三殿而去。宫内的台阶高而陡,需高抬脚,一步一步往上走,十节台阶不多,但对于眼神不济腿脚不太利索的人来说,扶一把,是很必要的。

  进入大殿,顿觉凉爽。殿内宽阔,飞檐斗拱的屋脊把阳光挡在了外面。

  我刚找到座位,还没把书包放利索,身后就呼哧带喘地进来一个男人,他大约五十多岁,个子不高,可以说很矮,也就一米五左右。本就不高的身子,双肩还有些塌,头不小,却紧低着,一副寻找东西的样子。

  他在我前排右手边把边儿的位子上坐下。一支笔一个黑皮笔记本放在课桌上,而后捧起了一本书。

  他挺直身子,仰着脸,举着书,就像老太太拿线纫针似的对着光亮,瞄。这还不算,脸离书还很近很近,几乎贴在书上,鼻尖好像都碰到了纸!

  我开始以为他在闻味儿,他的鼻尖从上到下移动,要不是他用手翻片儿接着“闻”,我还真不知道他在看书!

  他就是张骥良,一位只有0.01视力、几乎失明的人。

  《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人“闻字”的人——张骥良,这本近40万字的书的作者!

  我打开文友借我一阅的《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目录,就让我眼前一亮,“第一回 初进王府 王焦氏泪别幼女 醇王府里 小溥仪抓周卜运”一副四大名著的气势。

  这本书,不是小说,也不是故事,是以采访当事人、亲历者、档案资料为基础编辑整理类似报告文学的纪实文学。小说可以编,故事可以想象,纪实文学的首要就是真实、亲历、有理有据,尊重历史,不能凭空臆造。特别是涉及这个1616年由努尔哈赤开创到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退位,有296年历史,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12位皇帝的大清朝,以及大清朝仍延续健在的爱新觉罗家族、叶赫那拉家族、郭布罗氏家族以及他他拉氏家族的子孙,你笔下的文字,每一个小细节,都要非常谨慎小心,否则,挨骂是轻的,就是吃官司坐牢也不是没有可能!每一节、每一步、甚至每一个字,都得如履薄冰。

  查档案容易。就是浩如烟海,只要有耐心,肯费时间,早晚能查完。采访当事人,寻找皇亲国戚的后人、让他们开口才是最难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二十多年,采访数十人,张骥良在北京大街小巷、在千里之外吉林长春,都留下了寻访的脚印。

  查阅堆积如山的档案,行千里之遥的路程,在车水马龙的街道穿梭,在高低错落的胡同巷口寻找,对于一个双眼明亮、健步如飞的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难事,可对于一个只有0.01视力、几乎失明的人来说,难易程度可想而知……

  《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终于告罄出版了!该书不仅在国内外引起不小的轰动,非但没有惹上官司麻烦,而且还获得了皇族郭布罗氏家族,郭布罗.润麒90多岁高龄老人的题词“论正言直”。

  《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纪实文学,虽然是用查档案、加当事人的口述集结而成,但读起来不枯燥不乏味甚至可以让人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40万字、341页的书,我只用了不足三天,就从头到尾看完了,而且还意犹未尽。

  作者用丰富的语言,把事件巧妙地穿插,用浓厚的感情,把一部真实的、与末代皇帝溥仪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给你,让你总有新的发现,新的感觉。

  2015年10月14日,国际盲人节前夕。我受邀参加中国盲文图书馆为盲人作家张骥良新书首发仪式。

  只有0.01视力的作者张骥良,又写下了15万字著作。

  站在台上的张骥良,面色红润、声音高亢,不住地向来宾致谢。很难想象,几个月前他还是一位走不稳、说不清的脑血栓患者。

  《骥行千里》,我读着读着眼睛就湿了……再读,泪就止不住了……

  1954年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孩子,一个被好心人收养却不到40天就因发烧失去光明的苦孩子,一个到幼儿园受欺负、上小学被拒收的孩子,因残疾失去爱恋相知的孩子,好不容易读书毕业,又几次被单位拒之门外的苦命人,生命中的幸运是遇到了极为善良的养父养母!

  “残疾了,也是一条命呀!”

  为了这个残疾的小生命,刚刚结婚的一对夫妻竟决定不再要自己亲生的儿女。为了治好这个捡来的、没有血缘的小生命的眼睛,他们在北京及北京周边的医院东奔西跑,倾尽家财,哪怕有一丝一点儿的希望,他们都视为百分百的可能。可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残酷的……

  对于这个苦孩子,上天还是有一丝仁慈的、没有让他的眼前一片漆黑,还给他留下了一丝看看世界、哪怕迷茫的光亮……0.01的视力。就是这微弱的光,给了这个家,给了这个苦孩子一个希望并且创造了奇迹!

  “个子小,眼睛不好,我们不能跟他一辈子”。

  张骥良的养父母,在他不足五岁的时候就想到了他的将来,就想着他的独立,他该有立足于社会的本事。

  从那一刻开始,养父母不单在吃喝上照顾他,而是在他读书识字上下了大功夫。

  北京市小学通用教材,养父从当小学教师的同事爱人那里找来了教材。从1959年起,读书写字做算术,就成了只有5岁的张骥良和父亲每天必做的功课,父亲上班就是再累,就是家里有客人来访,他的功课都没耽误过。

  不但如此,养父母还用微薄的工资,给他买了许多书籍,开始时是带连环画的小人书,两年后,看着他已经认识不少字了,不仅订阅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还为他购买了当时非常流行的小说《红岩》、《林海雪原》。

  7岁的张骥良该上学了。尽管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已把小学四五年级的课本在家读完了,自己能读一部中篇小说,还成了附近孩子们的故事大王,可当他牵着父亲的手在学校新生报名处一出现,负责报名的老师,就皱了眉。

  他,被拒了。

  小小的张骥良,从此知道了,他与别人不同。

  第二年,他依然被挡在了学校门外。

  他病了,看着一样大的伙伴都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他能不着急吗?

  父亲继续教授他学校课程同时,又给他加入了励志故事,就是街坊的叔叔阿姨,也经常给他鼓劲。

  “我要上学!”

  9岁的张骥良拿起笔给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写了信,而且得到答复,自己把自己送进了课堂。从此,为自己的人生插上了翅膀!

  张骥良个子小,眼睛不好,但脑子聪明,喜欢读书写字,在学校如鱼得水,常常被赋予小诗人小作家的绰号。

  不仅如此,还获得了女同学的青睐。只可惜七八年的恋情最终还是没能超越世俗……

  感情受挫,工作又苦又累,身体瘦弱、视力不好的张骥良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

  读了上海作家阮海彪的长篇小说《死是容易的》,张骥良决定活着,活下去,要好好报答养父养母的养育之恩,不能让他们年老的时候连端碗热汤面的人都没有。

  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是人们赋予了它存在的意义。绝望中的张骥良在胡适的文章、毕淑敏的文字里找到了答案。生命本身没有大小,价值如何,是你追求、拼搏、创造的结果。

  “我的身高是矮,我的视力是差,可我有手有脚,有一颗健康的心,为什么就不能拥有别人所不能的本事?”

  “每天1000字,我要用手中的笔,头脑里的知识,打下一片天下,给自己找一条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化工制药厂”是父亲花了几个月的工资才托人给张骥良找到的工作。工作又脏又累,瘦弱的身子几乎被压垮,可工资却不多。为了多挣些钱,他主动要求外出推销,不曾想,却病倒在了密云县城的小旅馆里……

  再难,他也咬牙坚持了下来。一年下来不但挣到了钱,还给自己的写作找到了时间和收集写作资料的机会。

  1984年,30岁的张骥良,除了有工资收入,还有了额外收入的稿费,他写作的诗歌散文,早已在多家刊物发表了。但他仍不满足,写作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知识的贫乏。在一份《蒲公英》小报上,一则: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立“北京工人诗歌创作组”的消息让正在渴求知识的张骥良异常兴奋!自荐信很快寄到了负责人金蝉先生手里,张骥良很快加入“北京工人诗歌创作组”。

  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在多位名家的点拨下,张骥良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而且很快也成了“名人”。1992年春天,《地平线的呼唤》就是张骥良受吉林省残联宣文部委托,利用一年的业余时间无偿收集整理的一部书籍。

  1994年秋天,张骥良养家糊口的制药厂裁员,他下岗了。

  “我要用这杆笔养家!”四十不惑的张骥良又拿出了开始在制药厂干业务员的劲头,为了多写文章,多发表,完全忘了自己的“残疾”之身,日夜兼程奔走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为的就是多采访几个人物,多写出几篇文章。

  曹禺、吴冠中、吴作人、新凤霞等等著名人士被眼前的“小人物”打动了,不仅接受了采访,还有的成了张骥良的朋友。

  1997年新年伊始,盲人张骥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了《民政之声报》的一名记者!为了记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他不惜病弱之身潜入在北京盘踞的乞丐帮五天五夜;卧底血头血霸险些成了聋哑人;冒着被打再度致残的危险,揭露医疗垃圾的销售秘密……

  2008年1月,张骥良耗时近20年、40万字的《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同年4月再版。

  一本书10万册,由一个身高不足1米5、视力只有0.01、被称为盲人的作家创出了奇迹!

  2015年10月14日《骥行千里》一本书出版,15万字,仍是这个小个子且被称为盲人的张骥良写作而成。

  而今,站在我面前,年过六旬的张骥良,似乎更矮了,好像只要1米4多了,双肩也似乎更塌了,看书时他的脸似乎与纸贴得更近了。

  可我,更要由衷地喊他一声:张老师!作家张骥良老师,书法家张骥良先生。

  不但我这么称呼,恐怕要有许许多多这样人会称呼他,乃至远在日本岛的日本人,也有不少人会这样称呼他,因为就在这之前,张骥良先生曾两渡日本,为他们免费送去了100幅书法作品。

  小人物,大作品,乃张骥良老师的人生的价值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