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爱填补 孤残儿童的生命残缺
◎ 李延芳
在通州社会福利院里生活着一群不幸的孩子,他们无父无母,多数身患残疾,在他们尚不懂得世间苦难为何物时,已在苦难的包围中声声啼哭了。然而,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孤苦无依的孩子们来到了福利院,有了一个安稳的家,有了爱他们的妈妈。通州社会福利院儿童部主任王京对每一个孤残儿童视如己出,以一颗慈母心精心呵护幼小的生命,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亲妈”。
良心活必须用良心去做
2004年,通州福利院儿童部成立时,有9个孩子。4年后,孩子增加到了38个,最小的仅出生一天,脐带还没断,最大的十来岁。98%是残疾儿童,脑瘫的孩子居多,不能自理。年龄小的孩子渴了、饿了,尿了、拉了,冷了、热了,不会表达,即使大一点的孩子也需要护理人员抱上抱下、穿衣、喂饭,可当时护理员不足10人,每个人都忙得团团转。“孩子被亲生父母遗弃是不幸的,咱们干的是良心活,必须用良心去做,这样我们才问心无愧。”王京经常对职工这样说。
为了能把工作做得更好,王京一方面调整人员,加强岗位练兵, 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加强对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教育,充分发挥护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王京每天都帮助护理员给孩子换尿布、喂饭、洗脸、洗手。她的兜儿里总是带着卫生纸,随时给孩子擦拭鼻涕、口水。加班加点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王京的言行感染着身边的护理员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儿童部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为孩子的健康与快乐奔忙
带孩子外出就医是一项又苦又累的工作,王京每年都要带孩子去医院二十次左右。尤其是去市里的医院看病,半夜上路,早早挂号,经常不能按时吃饭。联系车辆、缴费检查、输液观察、住院治疗,都是王京跑前跑后,十天半个月不能休息是司空见惯的事。这对身体并不十分强壮,还患有严重贫血的她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2005年春的一天,福利院接收一个派出所送去的男婴,看样子刚出生二、三天。孩子的肚子鼓鼓的,小肚皮撑得像个透明的气球,仿佛一碰就会爆炸。孩子哭声不大,小眉头紧皱,很痛苦的样子。福利院紧急协调车辆,一位行政副院长开车,王京托起孩子直奔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经过医生会诊,说孩子的病是肛门闭锁,要赶紧转到北京的大医院手术治疗。王京和同事一刻也不敢耽误,开车疾驰在高速路上。孩子在王京的怀里苦苦挣扎,为了能让孩子舒服些,她不断变换姿势。此时她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快点到医院,求医生解除孩子的病痛。
当晚,男婴在北京儿研所做了腹腔造瘘手术,把大便引了出来。医生说半年以后可以做复位手术。行政副院长激动地说:“这个孩子就叫党建全吧,是党把他残缺的身体建全了。”
术后,小建全在王京和护理员的精心呵护下,恢复得很好。
小建全在术后四个多月的时候,政府启动“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项目,为孤残儿童免费提供康复手术,减轻孩子们的病痛,提高生存质量是其中的一项内容。王京积极为小建全申报,又带孩子到北京儿童医院做体检,进行手术前的筛查。听医生说小建全符合条件可以做复位手术,孩子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健康的宝宝了,王京那高兴劲就甭提了。
可是,从医院回来的第二天,小建全就莫名其妙地发高烧,孩子的小脸通红,小眉头又皱了起来。事不宜迟,王京和同事赶紧赶往北京儿童医院。听着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微弱,表情越来越扭曲,王京全身的神经紧绷着,心疼的眼泪噼里啪啦落在孩子身上。她攥着孩子的小手抽抽噎噎地说:“建全,妈妈知道你难受,再坚持一会啊,马上就到医院了,一见到医生叔叔你就有救了……”
在喧嚣的长安街上,在飞驰的汽车里,在王京温暖的怀中,小建全张着小嘴,哭声细若游丝,渐渐停止了呼吸。王京搂紧了孩子泣不成声。她不相信一个昨天还朝她微笑的小生命今天就不在了,王京还是将小建全抱进了医院。小建全因急性肠道感染,抢救无效死亡。这是王京在福利院里送走的第一个孩子,她时常为没能挽救小建全的生命而自责难过,失眠了好长一段时间,脑子里日日夜夜都是小建全的影子。这个不幸的孩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王京不由得感叹生命太脆弱,没有理由不好好呵护。
王京全身心地爱着福利院里的每一个孩子,当看到部分患儿通过系统的治疗,身体的各项功能好转,生活能力提高的时候,她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当看到病情危重的患儿,转危为安的时候,她喜极而泣,对医生百般感谢。王京为了孩子不辞辛劳,尽心竭力,只要孩子们健康快乐,她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送孩子回归家庭痛并快乐着
福利院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王京带领康复组的同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及管理方案,定期组织康复老师对孩子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及康复效果比较,进行个案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经过康复治疗的孩子,一部分提升了生活自理能力,一部分进入当地的小学、中学就读,一部分被国内外家庭领养,回归了社会。
让更多的孩子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是福利院的重要责任,也是王京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孩子被接收进福利院起,王京就开始为孩子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对于患有先天性疾病需要手术的孩子,尽快治疗,及早康复,为孩子走入家庭做准备。
通州区社会福利院一直坚持“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从有利于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出发,发挥收养在永久性安置残疾、大龄儿童的主渠道作用,稳妥地开展收养工作,促进部分孤残儿童永久性回归家庭。
过节的时候,王京经常把院里的孩子领回家,让孩子们感受家庭的温暖,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7岁的小男孩陆迁(化名)是通州区社会福利院送出国门的第一个孩子。陆迁患有先天性唇腭裂,刚出生就到了福利院,福利院为他做了唇腭裂修复手术。经过涉外收养中心的严格审核,各个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严谨把关,2013年12月,西班牙的一对夫妇来到中国,即将领走他们的儿子——小陆迁。
小陆迁的新家坐落在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个好地方。王京每送走一个孩子都很伤心,以前她总安慰自己,孩子还在国内,以后总是有机会见面的,可这次不一样,西班牙与中国相距1万多公里,从此天各一方,后会无期,无异于生离死别。
王京强忍着眼泪,给陆迁办理完离开福利院的手续,又去准备蛋糕,给孩子开欢送会。几位院长、副院长、护理人员和王京相互安慰着,谁也不许掉眼泪,要让孩子开心地走,别让欢送会变成送别会。欢送会开得热热闹闹,小陆迁虽然第一次见到新妈妈,却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依偎在新妈妈身边笑得甜甜的。小陆迁终于有了一个真正的家,能享受到家庭的爱与温暖,王京由衷地为孩子高兴。
送小陆迁上车的一刹那,王京实在受不住了,脸上强颜欢笑,眼泪却不听话地簌簌淌了下来。“我是舍不得,但我也不能陪他们一辈子呀,他们有了自己的家,这才是最好的归宿,我这是高兴的眼泪。” 她的声音哽咽了。
王京和小陆迁朝夕相处7年了,7年的光阴足以将一个孤儿变成王京的骨肉至亲,这种难以割舍又不得不舍的亲情带给王京莫大的痛苦。
今年春天,陆迁给王京写来了一封信。孩子明显受到了西班牙语言文化的影响,汉语颠三倒四,语无伦次,一会说上学,一会说看动画片,还说过几年回中国看望妈妈们。不过,王京从这字里行间还是能够读出来,孩子在那边生活很好,和父母融合得也很好。小陆迁还寄来了照片,孩子黑了,高了,也壮实了。王京总算放心了。
近两年,通州区社会福利院有11名孤残儿童分别被美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的家庭收养,有一种人间真情是可以超越血缘和种族的。
多年来,王京在福利院里陪伴孤儿的时间远远多于陪伴自己女儿的时间,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亲妈”。王京的女儿是公公婆婆一手带大的,王京几乎没怎么管过。有一次,女儿对她说:“您都当他们亲妈去了,您还是我妈吗?”王京无言以对。现在,王京的女儿长大了,也理解了妈妈的付出,因为福利院里的孤儿更需要妈妈,更缺少母爱。
王京说:“护理孤残儿童是一份充满爱心的职业,是一份体现亲情的工作,让每一个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孩子享受家的温暖、享受母爱,是我最大的心愿。他们就如同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是有种动力促使我去亲近,去用心呵护。”
王京用爱填补孤残儿童的生命残缺,用汗水弹奏出了美丽的人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