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有感于屠呦呦获诺奖
◎ 刘 晖
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已经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时,这位85岁的耄耋老太太懵然不知。一个多小时后,她才获知自己得奖了。
再伟大的人都有平凡的一面,屠呦呦可以加个“甚”字。她在生活中就像个邻家奶奶,获奖时邻里间都不知道几十年的老邻居竟然是那么了不起的科学家。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华人获诺贝尔奖之路,也是一代代志士仁人和众多普通人相互支撑共同攀登前仆后继的坎坷而沉寂之路。
鲜为人知的是,在屠呦呦之前,早在民国时期,女作家赛珍珠以描写身为美国传教士的父母在中国生活的作品《流亡》、《搏斗的天使》获得193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当时她是中国国籍。她是世界上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与诺贝尔奖的人。因为她是中美双重国籍,当时的政府不承认她是中国人,严格来讲她被排除在国人之外,或者只能算一半。顺便提一下,华人中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除了莫言就算法国国籍的作家高行健了,他以作品《灵山》获得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除上述3人(赛珍珠除外)之外获诺奖的华人还有8位科学家除外,他们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总共11人。毋庸讳言,不管他们是哪国国籍,什么社会背景,他们都是中华儿女在各自领域的奋进者,并向世人彰显和昭示了华人的力量。
我们不用纠结于获奖者是华人还是中国国籍。也不用对诺奖来到中国来得那么姗姗来迟而耿耿于怀。相信随着国强民富,国家政治经济地位、科技水平和话语权的逐步提升,外国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因我们获得的科技和其他人文成果给予应有的点赞,甚至还会忙不迭地向中国抛来鲜花、掌声、荣誉、奖项和橄榄枝。不用非要单单用诺奖来证明自己证明国家。现在,日本已经感到了危机感,认为中国威胁到了其地位。中国一位“三无”女科学家,即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院士称号,就斩获诺奖。而且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科研人员的论文数量骤增,居美国之后,超原先的日本,位于世界第二。在日本最叫得响的材料学领域,中国也跃居第一。普遍观点认为,在科研方面我国尚与欧美日本存有差距。中国年轻人开放主动,与美欧接触频繁紧密;而日本年轻人多内向保守,不愿到海外历练切磋。显然,百年来两国的科技态势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彻底扭转。
得奖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提升全人类福祉,才是我们泱泱大国的责任。屠呦呦这次获诺奖,约获290余万元人民币。要是平摊在数百万上千万危及生命的疟疾患者身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人类的贡献与奖金数量根本没有可比性,其社会效益无法估量。这一半诺奖的成色分量我们自然心知肚明。
屠呦呦率领团队率先试毒(充当试药“小白鼠”),长期把孩子放在托儿所,直至放回老家。其实我们身边的残疾人工作者中也不缺乏这样的忘我之人。如西城区精保所的吴护士长,就曾试吃过多种抗精神疾病的临床药物。西城区广外街道残联的专干罗老师在家人去世的当口,仅凭独臂坚持完成工作任务。他们都是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之人,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学习典范。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杰出人物都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屠呦呦一直没有突出自己的作用,始终强调成绩是集体的成果。有人说过发人深省的一句话:只有我们勇于正视自己的平凡,我们才有可能彰显人性的不凡。我们各级残联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也同样是有力往一块儿使,才能有今天残疾人事业的日新月异。我们只有通过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努力,凝聚起来。积土成山,集腋成裘。加之国家推一把,添些薪,加点油,出台更为给力的惠民助残政策,相信我们的事业将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谚语有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