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4  >  2014年第三期

融合发展 政社互动 打造社会化特色助残服务新模式

  发表时间:2015-03-13 【字体:

◎东城区残联

东城区残联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围绕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顺应社会化发展趋势,坚持“融合发展、共建共赢”的理念,探索建立“政社合作、政社互动”的新型关系,将专业助残社会组织引入温馨家园,积极开发公益性社会资源,动员服务性社会力量。实践表明,残疾人需求得到及时有效满足,温馨家园项目日益丰富、特色突出,社会组织活力倍增、发展壮大,实现了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理念创新,优劣互补求共赢

我区现有17家街道级温馨家园,其中8家面积达300平米以上,其余街道正陆续升级改扩建。温馨家园作为服务基层残疾人群众的平台阵地,优势在于面积较大,功能设施较为完善,有专职管理人员和专项资金保障,但欠缺特色服务项目和专业化服务人才。

近年来,我区发展和培育了6家助残类社会组织,并与50余家助残类社会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它们在残疾儿童康复、文化体育、托养照料和就业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优势在于拥有专业人才,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方法,其短板为有限的服务场地,缺乏资金保障和规范的行业管理机制。

基于此种现状,为更好地培育、扶持、发展和服务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力量,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为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群体所用,区残联积极引导社会组织融入残疾人工作全局,借梯登楼、顺水行舟,认清发展方向,下沉到基层,实现了与温馨家园的有效对接,优劣互补,合作发展。

二、模式创新,深化融合求突破

我区以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积极开展残疾人服务需求调查,内容涉及康复训练、技能培训、文体活动、辅助器具租赁、心理支持、无障碍环境等多项内容。结果显示,当前需求集中在中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儿童康复训练、个性化技能培训、辅具配发和文化体育活动等方面,重点在这些项目上引入社会组织服务。

(一)试点先行引路。2012年,景山街道温馨家园完成升级改造后,缺乏有力的服务项目支撑,而地区残疾人在托养康复方面又存在较大需求。我们首度尝试将鹤雄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入街道温馨家园。由区残联出资30万元,建立康复培训服务基地,积极探索居家康复指导、社区康复培训、日间康复护理相融合的服务模式,努力实现居家、社区、日间护理无缝隙服务链接。例如,聘请专家对残疾人及亲友按照残疾类别和实际需求,分期开展康复知识培训820人次;组织专业服务团队对61名无法出门的重度残疾人,定期入户提供康复评估、训练指导和咨询服务;对能够走出家门的中度残疾人开展日间康复照护服务,内容包括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康复护理、各类娱疗活动、提供营养午餐等,累计服务1000余人次。2013年,该机构又与景山街道合作建成1200平米的尚爱扶老助残养护中心,成为东城区吸纳社会机构参与公共服务的典型。

(二)合作推进升级。在总结景山街道温馨家园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和地区残疾人实际需求,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深化社会组织与温馨家园的融合,实现地区残疾人事业特色发展。

公办民助增活力,专业服务出特色。一是搭建就业孵化园。朝阳门街道温馨家园依托东联兴盛服务中心,扩建为残疾人圆梦服务中心。建立了集产品制作、展示、售卖、运营服务、创业支持于一体的“创业梦工场”,设有数类产品的手工制作工作室、淘宝创业示范店、淘宝产品拍摄影棚等。同时为淘宝创业的残疾人提供实习培训、创业扶持等服务。二是打造儿童康智乐园。升级改造后的龙潭街道温馨家园,引入了阳光路儿童潜能教育发展中心,充分调动周边红湖幼儿园、光明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龙潭康智乐园,为感统失调、自闭症等儿童提供感觉统合训练、教育拓展训练、心理沙盘治疗、教育咨询及技能培训等服务。三是拓展精神文化家园。区残疾人体育运动协会凭借特色文体活动优势,与多家温馨家园联合开展活动,培养基层骨干力量,组建起数十支规模不一的社区文体团队,极大地丰富了地区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2013年由体协承办的“舞动轮椅快乐生活”健身轮椅大步走活动,组织残疾人摇着轮椅乘地铁、看展览、逛公园、游东城,感受首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受到了广大残疾人朋友的热烈欢迎。

民办公助促运转,破解难题利发展。民办机构因规模小,盈利少,在资金、场地、项目运作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我区加大对其的扶持和指导力度,保障他们在较为宽松健康的环境下良性运转。一是资金扶持破瓶颈。区残联高度重视辖区社会化助残力量的发展:出资5万元为中慈文化助残服务中心购买书画装裱设备,为机构开展文化交流、书画技能培训以及字画装裱等项目提供了设备保障。为三家服务机构申报扶持资金30余万元,支持他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辖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落实奖励扶持措施,不仅引导社会机构向提供优质服务方向发展,而且切实改变了机构运行状况。二是场地保障拓领域。我区提供了1500平米场地,与北京赢冠义齿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培训与就业基地,采取定岗培训的模式,安置了40余名残疾人就业。三是培训指导提水平。东华门街道温馨家园引入114呼叫平台项目,建立残疾人就业庇护工厂。永外街道与北京工贸技师学校、北京工业大学合作,为地区残疾人搭建就业技能培训和实践平台,提升温馨家园服务能力水平。

社会力量齐参与,购买服务显成效。当前,政府越来越需要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参与和补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不断推进着残疾人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创新。在充分发挥专业类助残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优势的同时,我区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支持且主动寻找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工作。例如,2013年开展的社会化康复服务工作:实施了区级524名重度残疾人居家康复服务项目、市级565名肢体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试点项目、辅助器具适配评估和个性化改造等多个服务项目,支出90余万元,让重度残疾人足不出户、让有需求的残疾人就近就便享受到健康管理、训练指导、日间照护、康复护理、辅具服务、知识培训等各类康复服务。残疾人反响热烈,满意度在97%以上。2013年,我们紧跟市场需求趋势,出资100余万元与企业合作建设义齿加工培训基地,实现职业培训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今后可提供残疾人岗位200余个。2010年至2013年,我们与北京市科协下属的崇文电脑天地培训学校合作,出资30余万元联合举办中高端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累计培训1000多人。特别是残疾人淘宝创业培训,因紧随市场潮流、覆盖面广、方式灵活而深受残疾人欢迎。2011年至2013年,我们与北京体育大学合作成立东城残疾人健身学校,研发出轮椅太极扇、导引养生功等健身项目,并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体育健身进家庭”活动,累计资金支出23万元,将全民健身活动引入残疾人家庭,让413名不能走出家门的重度残疾人同样享受到个性化、精细化的体育健身服务,成效显著。

三、机制创新,规范管理求长效

为保障社会组织与温馨家园长效结合和健康发展,我区不断健全完善管理和保障机制。一是规范行业准入机制。制定《东城区残联实施〈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细则》,根据本区残疾人事业发展需求,规范准入条件,明确相关标准,培育和吸纳更多社会组织参与。二是明确监督管理机制。通过实地考察、信息共享,以残联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强化培育培训机制。每季度定期召开例会,组织社会组织负责人定期学习政策、研讨工作、交流情况、解决问题。多次举办残疾人社会组织法人培训班,提升社会组织领导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管理能力。残联干部经常性深入社会组织和温馨家园走访,加强指导服务,协调解决问题。四是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年终组织业务部门对社会组织运转情况、服务绩效和管理规范性等进行评估考核,以考代促,不断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对于考核不合格,违反相关管理规定或利用温馨家园从事无关活动、影响正常运转的社会组织,限期整改,如仍未合格则坚决予以清退。五是健全扶持保障机制。温馨家园与社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区残联、社会办等职能部门和各街道在政策资金、场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给予全力扶持,准确定位三方角色,有利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服务创新,政社合作求发展

社会组织引入温馨家园后,在服务场地面积、服务对象来源等方面得到充分保证。通过申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凭借自身良好的工作效率和专业的服务质量得到广大残疾人认可,竞争力增强,有效克服了资金短缺的瓶颈,走向发展壮大。温馨家园场地设施得到更好更高效的科学利用,丰富项目创出特色,服务管理的专业技术水平更是得到显著提升。社会组织的引入,同时打破了温馨家园服务的区域范围限制,不仅可满足东城区内残疾人的各类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需求,而且也为更多其他地区的残疾人乃至有需求的健全人群提供服务。

社会组织引入温馨家园,在我区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找准问题,完善措施,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和管理力度,努力提升社会组织的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引导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融入温馨家园平台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