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残联十大惠民行动助推服务残疾群众“最后一公里”
◎景国良
为扎实做好区残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好服务残疾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区残联结合本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实际,认真查摆工作中的“四风问题”,恪守为民利民便民原则,围绕落实各项民生政策,“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解决残疾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需求问题和困难残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残疾群众看到实际效果,得到更多实惠,增强幸福感、提高满意度。
区残联服务残疾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指导思想是: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围绕市残联工作重点和区委工作中心,全面深化两个体系建设,以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做保障、以职康中心温馨家园为平台,全面细化服务体系;以扶贫基地、福利企业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残疾人机构就业比例;以市场为导向、 定单培训为重点、技能培训为支撑,进一步扩大残疾人居家就业和残疾人家属社会就业,多措助推残疾人增收,为实现残疾人收入倍增打下坚实基础。主要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规范服务项目标准,提高购买服务资金效益
(一)规范职康站和温馨家园资金支出,提高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将规范职康站和温馨家园的资金支出,作为改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助推全区残疾人工作提质增效的一项主要内容。经过深入调研,研究出台了职康站、温馨家园的运行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和管理考核办法,决定将基层职康站和温馨家园的运行经费统一收回区残联管理,并通过规范界定开支范围、补助标准和活动项目,强化监管、考核和奖惩等管理措施,合理调配资金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效益。
(二)规范扶贫基地管理,确保带动残疾人增收。重点是转变基地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调动和融合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着力推进基地规范化创建活动。通过完善资金、服务、项目的管理,提升扶贫基地服务质量,拓展扶持增收项目,增容残疾人就业量,加大带动孵化功能,让残疾人真正增加收入、获得实惠,打造扶贫基地和残疾人互动和双赢新局面。同时加大对新兴中小型规模基地的扶持、指导和培育力度,孵化一批区级基地,为继续深化创建市级示范基地打好基础。2014年,我们计划扶持新兴中小型规模扶贫基地3个,建立区级扶贫助残基地3个,争创市级示范扶贫基地2个。
二、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管理力度,规范温馨家园、职康站社团法人资格
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全区现有的温馨家园和职康站实行全面整顿,对所属社团法人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运行管理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的进行彻底整改;对无资质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坚决予以撤销。二是拓展公办民营、公益民助的残疾人社会组织建设,着力鼓励扶持那些有实力、有资质、有意愿的社团组织或法人积极参与到残疾人服务中来,培育注册一批专门从事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社团组织机构。三是推行公益事业竞争和奖励机制。严格公益服务资格认证审批程序,公开认证条件和资格,科学调配服务组织供求布局,择优选拔推举,确保社团服务组织资质和质量。对经审核评定运营服务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实行年度性奖励,激发社团组织优质服务的自觉性。
三、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增收力度,多措助推残疾人增收
为确保残疾人快速增收,尽早实现残疾人收入倍增目标,我们着重采取以下六项措施:一是加大就业技能指导培训工作力度,加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成立区级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二是以政府支持为依托,以居家就业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思路,探寻最佳就业途径,为残疾人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三是加大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力度,继续完善定向培训与就业一体化服务模式,提升残疾人适应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四是注重培育新生福利企业,加大对福利企业的社保补贴,提高企业聘用残疾人的积极性;五是鼓励、扶持有能力的残疾人自主创业,从而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六是开通残疾人家属就业绿色通道,为残疾人家属就业提供优惠政策和就业渠道,消除残疾人零就业家庭。2014年,计划安置残疾人就业300人。
四、进一步加大服务队伍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为适应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服务设施及资源,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密切协作,全面开展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协会工作人员和残疾人专兼职委员培训,尤其是加大对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基层残疾人工作者整体素质。通过加强政治理论的培训学习,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思想,培养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精神。通过加强残疾人事业基本知识的培训学习,掌握残疾人工作的政策和业务知识,增进与残疾人的交流。通过加强文化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和社会工作知识的学习,提高整体业务技能素质,丰富工作方法,成为残疾人工作的多面手。通过培训,力争全区的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全部实现持证上岗。
五、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
一方面做好7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需求调查及改造工作;加大适配残疾人小型辅助用具发放力度;按照市、区折子工程要求,落实好残疾人各项实事工作,争取将残疾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7%,确保全区残疾人基本生活稳定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继续做好特困残疾人家庭救助工作。从2013年开始,区残联研究制定《关于特困残疾人临时救助暂行办法》,对全区的特困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有效地解决了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困难,改善了特困残疾人家庭的生活条件。一年来,区残联共对34户因重大疾病、重大火灾、重大自然灾害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的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救助,拨付临时救助金22万元,为特困残疾人家庭临时应急、分解压力、舒缓困难起到了作用。2014年我们还要对特困残疾人群体进行一次全面摸底排查、分类排队,制定详细的救助方案,不仅从资金上予以救济,还要根据残疾人家庭的具体情况,从教育、康复、就业等方面优先予以帮扶,使更多的特困人群尽快摆脱贫困。
六、进一步发挥区职康中心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儿童康复基地和就业孵化基地
继续细化区职康中心功能布局,完善服务项目,将“一园一校四中心”做大做强。着重突出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儿童康复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助推全区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全面开展。运用儿童康复园的运行模式、康复标准和康复项目,在全区重点区域设点,培育几个基层残疾儿童康复园。二是成立职康项目研发室。针对不同残疾人群的需求,进行康复劳动、居家就业项目的研发。在目前已经运行的琴头打磨、编织、刺绣、桃木雕刻等项目的基础上,再开发出玉石、玛瑙雕刻,挂件、饰物、结花等旅游产品项目,并在残疾人中进行广泛的普及培训,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劳动和居家就业机会。
七、进一步完善村级康复室功能,为基层残疾人康复提供优质服务
加大基层康复的宣传、指导、培训、扶持力度,调动残协组织和康复协调员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自觉性,提高村级康复室服务标准和水平,切实发挥基层康复机构的康复作用,真正让残疾人就近就便享受康复服务。在完善已建康复室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盲点村康复室建设进程,攻克难点,缩减盲点,再培育建设村级康复室40-50个,将全区村级康复室覆盖率提升到75%以上,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覆盖。
八、进一步密切群众关系,推行“五必到,五必帮”爱心工程
为把教育实践活动落在实处,在全区残联系统推行“五必到,五必帮”全体机关党员干部、残疾人专兼职委员深入下去、帮扶到位,爱心工程对1000多户残疾人困难家庭,责任到人,帮扶到户,做到“家中有重大疾病必到,家中有突发事件必到,家中有重大灾害必到,家中有子女升学必到,家中有婚丧嫁娶必到。”和“残疾人就业必帮,残疾人康复必帮,残疾人培训必帮,残疾人增收必帮,落实各项政策必帮。”此项工作,能使1500余户残疾人家庭获得爱心帮助。残联机关干部在帮扶困难残疾群众的同时,入户发放征求意见表414份,征集残疾群众意见和建议139条,归类解决实际问题40个,进一步疏通了联系服务残疾群众渠道。
九、进一步拓展文化惠民工程,构建扶残助残和谐阳光首善之区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区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平谷区《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文化与康复、教育、就业、文育、慈善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二是打造本区文化品牌。结合平谷中国乐谷之乡建设,建立残疾人提琴演奏队,打造平谷特色文化活动团队品牌。三是发展基层文艺团队。以各镇乡、街道“温馨家园”为依托,健全镇乡级残疾人文体活动团队,以“全国助残日”等重大节点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书法绘画、手工艺品展示、体育竞赛等活动;四是定期组织残疾人观看电影、组织参观、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按照就近就便原则,每个乡镇街道残联每个季度至少组织一次文化活动,确保每个残疾人都能融入社会,每年至少参与一次文化活动。多措并举,全面树立“文化融合发展“理念,推进残疾人文化全面发展。
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实现便民利民“零距离”服务
一是建立残疾人心理咨询室。针对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家属、残疾人心理压力问题,建立聘请持有心理咨询证书的盲人协会主席为咨询师,每周二上午对外开放心理咨询窗口。二是减少补助审批程序。做好残疾人享受多项补助政策审批手续的衔接,消减重复审批程序。三是采取“三服务”上门。即:办证服务上门,对重度残疾人不能到医院诊断的采取上门办理,并承诺办理全程不超过5个工作日;送教服务上门。对不能到学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和少年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做到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100%的入园、入学;康复服务上门,对重度残疾人要求康复指导师上门康复指导,赠送相关康复指导光盘,实现居家康复。
总之,区残联通过此次教育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认真剖析积极整改联系服务群众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制定长效机制,全力打造信念坚定、服务优良、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残疾人工作队伍,使我区服务残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取得了明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