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教育公平 提升融合教育质量
◎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 罗 洁
举行北京市残疾人融合教育研讨会,研讨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相关要求,推进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这是新世纪以来北京市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的重大举措。也是维护教育公平,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和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有力体现。
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和推行的特殊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融合教育主张最大可能地接收残疾学生到普通学校接受适合的教育,同时也强调教育观念和社会文化的根本变化。交融、平等、尊重、包容、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包括众多残疾儿童在内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进融合教育,不仅对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益,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推进教育整体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残疾人教育方面,国际社会已经发展出一种一体化教育理念和全纳性教育模式。一体化教育又称为回归主流教育,它是针对传统的隔离式的特殊教育模式而提出的,最早萌芽于北欧特殊教育界提出的正常化教育的原则。一体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让残疾儿童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依据残疾程度不同,设置各种类型的特殊教育体制,制定特别教育计划,使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地在普通学校或者普通班级中与健全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改变以往主要把残疾儿童集中到特殊教育学校,让他们与健全儿童隔离开来的传统教育方式,达到让特殊教育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的主流之中,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
一体化教育模式在西方发达社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它正以丰富的内涵和多种教育形式落实到每一位特殊儿童身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清晰的管理服务职能,为我们特殊儿童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疏通了学习的通道。一体化教育是在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下,社会观念高度进步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观念,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对于打破隔离,让我们的残疾儿童回归到正常生活、正常社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驱散了残疾儿童心灵的阴霾。社会环境对残疾人的社会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决定用这个观点来重新审视特殊教育,我们的问题是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教育缩小残疾人与普通人的差距,帮助他们立足于社会,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这个目的是否真正能够达到?还是说相反的,特殊教育成为了一种隔离教育?专门特殊教育学校,是否是残疾人教育的最好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否有某些地方需要改进?怎样才能使学生与社会更好地融合?
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是否能够广泛地推广?接收残疾学生到普通学校就读,并为之提供合适的教育,也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多年来追求和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这集中体现在对随班就读教育的关心和不断地推进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市就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工作意见》、《关于在全市各区县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体系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为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北京市在全国较早开始了探索资源教室、特殊教育中心等专业支撑模式。2002年,北京市又增设了专项资金,着力推进资源教室的建设,北京市在随班就读的政策支持,物质保障、专业指导、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都做了有力的探索和切实的实践,走到了全国的前列。
目前,我市有近6000名残疾学生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就读,这些学生约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66%,接受随班就读的中小学生占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近80%。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共经费达到了5500元,全国最高。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多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首都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已经逐步形成。今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市教委、市残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的意见》等文件,将首都融合教育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这是基于我市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需求,对首都融合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挑战。面对这些要求和挑战,需要我们把握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律,在推进融合教育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推进一体化教育、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指出:“支持特殊教育”,并作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写入大会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设专章对特殊教育发展予以关心和支持。今年国务院法制办发布《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融合教育成为鲜明的导向。
今后一段时间,北京市教育系统需要切实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的要求,对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对一体化教育,融合教育的专业支持。在新的形势下,加强社区特殊支持教育中心的建设,深化特殊教育科学研究,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开发相应的教育资源,不断加强对融合教育专业支持,进一步推进创新,完善融合教育制度的建设,逐步探索和实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证书制度和普教结合专门学历的责权制度。特殊教育学生双学籍制,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随班就读学校的教师发展标准制度的完善为融合教育的质量提供更多的保障。
进一步增加服务,加强融合教育的质量,根据融合教育新的要求,继续推进各类学校的设施设备配备,公共生均经费及专项经费的保障,满足特殊教育学校教学需求。
进一步扩大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残疾儿童少年信息平台和资料库,社区无障碍改造,残疾儿童少年社区文化、卫生、体育等活动,增加信息交流的渠道,扩大融合教育的宣传范围,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特殊教育的浓厚氛围,营造平等、尊重、包容、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落实融合教育理念、一体化教育理念,尊重并保障残疾少年儿童平等接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权利,采取有力措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