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三期

教育为我插上腾飞的翅膀

  发表时间:2014-03-26 【字体: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教授   

  我来自中国科学院,我同意周教授讲的,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是教育让我们不断追求完美。如果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现在大家看得见我,而我却看不见大家,可我的心和大家是相通的,我本人就是融合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活跃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为构建和谐世界、推进融合教育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5岁考上大学,19岁成为大学老师,当时有一个政策,工作必须满3年才让考研,就这样我22岁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4岁成为了最年轻的讲师,教硕士、博士、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可以说是一路走来阳光灿烂。我从未想过命运之手会将这一切全部夺走,后来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我眼前变成了漫长的黑夜,我记得那一年我29岁,失明的痛苦难以言表,尤其是对一个中途失明的人,正像大家正在兴高采烈开一个晚会,突然停电了,那种感觉,那种不平衡,那种茫然,可对我来说这一停电就是整整20年,我感觉到残疾人的艰难,而盲人又是残中之残。我感谢我的父母,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一切从头开始,学穿衣,学吃饭,学走路。不能看书,我就听书,不能写字我就学盲文。我有一个梦,我还想教书,可是重返讲台谈何容易,要走的第一关就是行动难,一个熟悉的声音对我说,“爸爸给你当拐杖。”就这样失明20多年了,7000多个日日夜夜我紧紧握着父亲的手臂,坐公交挤地铁,辗转在家里和教学楼,风雨无阻。今天我父亲也来了。

  早上8点,我在课堂上迎接我的学生,他们哪里知道为了不迟到,我的父亲不到6点就出门赶过来,我依然写着漂亮的板书,学生也不会知道我紧贴黑板的左手在丈量着尺寸,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也不会知道,触摸屏上为我贴上了一小块胶布作为记号。教学评估中博士生给我打了98分,他们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我们无法用灿烂的言词形容您的风采,您的内涵如此丰富,您的授课如此生动,在获取知识外我们获得了乐趣和做人的道理。”作家刘恒在报告文学《小杨教书》中说:“听杨佳老师讲课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还想写书,我开始新的尝试——电脑语音软件,苦战数月,我的书出版了,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我的导师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界第一人的李佩先生亲自写序,说这是一部好得令人起敬的著作。我还想读书,而且目的十分明确,要读就读最好的大学,要学就学最新的专业,2000年我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我的哈佛教授是全球化理论权威,《软实力》一书的作者约瑟夫。微观经济学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三张图,这是里根时期经济,这是克林顿时期经济,这是老布什时期的经济。同学们看了一目了然,可对我来说是一片茫然,只好课后补课。哈佛老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学生全凭笔记,我凭借学校提供的特殊的键盘,每上一堂课就按下一个开关健,身旁的同学提醒我工作健的指示灯亮了,我就随着老师的讲解记笔记,同学们说,杨佳的笔记就是完整的老师讲稿。每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量都很大,学生都感觉时间不够用,对我来说更不够,因为我比别人多了一道程序,我得把讲义先扫描再通过特殊的软件读,这么一折腾时间没了,只能拼速度。就这样,我几乎每天学习到凌晨两、三点钟,不仅圆满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还多学了三门课。我和中国同学合写的论文,《论邓小平的领导艺术》,被肯尼迪学院定为范文,教这门课的是哈佛顶尖教授,曾效力于尼克松、里根、克林顿多位总统的教授,他为我破例打了哈佛最高的A+,并为这本书题词。“佳,你教给了我们更多的东西。”哈佛同学把一篇关于我的专访“变黑暗为光明”挂到了学院网上,一时间,“佳,我们的教育”;“佳,我们的骄傲”;“佳,我们的榜样”,网上跟贴不断。毕业典礼上,当我走上台去,从院长约克斯·迈手中接过毕业证书时,他对我说,“祝贺你,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顿时全场几百名师生起立,为我,为哈佛建校三百年来第一位获得哈佛MBA学位的中国盲人学生鼓掌,那一刻我感到非常自豪,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咱们中国人是好样的。肯尼迪学院项目负责人,在致我国有关方面的信中,这样写道:“毕业典礼上,杨佳同学赢得了全体师生的起立,大家为她鼓掌,大家这样做不仅是对她取得巨大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她所代表的国家的那种美、智慧和一系列重要思想的尊重和肯定。在这里我想提的是从哈佛毕业十年后我重返校园,我从120多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肯尼迪学院成就奖唯一得主,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人。这个奖非常有意义,美国的权威学术机构——可以对政府指指点点的学术权威机构,却通过这个奖肯定了我们中国在人权方面的进步。从哈佛学成归国,我在研究生院开设了两门新课,经济全球化和沟通艺术,把哈佛MBA权威课程本土化,受到了学生和同事的好评。我的课程被放到网上,创造了科学院空中课堂点击量最高的记录,我的课被评为优秀课,自己由一名优秀教师成长为杰出贡献教师,成为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同时,我也是《科技助残全球化与标准化》科研项目负责人,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中目前唯一的盲人委员。

  所以说,我的经历证明了一个人以什么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知识,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下面就今天这个论坛,从专家的论述方面我想说几句话。

  2008年,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成立,这是联合国新设的一个人权机构,其实就是督促缔约国履行联合国残疾人公约。大家如果读了公约会发现,公约上找不到特殊教育这个词,在这里我并不是想否定特殊教育,我觉得我们应该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两条腿走路。在哈佛学习期间,我也曾经应邀去海伦·凯勒所在的学校当了颁奖嘉宾。我觉得在特殊教育、融合教育中,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作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首届委员会的委员,公约上规定,委员会的成员应该以个人身份任职,品德高尚,并且在公约所设领域具有公认的能力和经验。《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第24条专门谈融合教育,委员会从创始时期的12名委员发展到现在的18名委员,他们的残疾人委员全都是融合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和推动者。

  下面,我想就委员会对我们国家融合教育工作的评价做一下汇报。中国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工作首批缔约国之一。2010年,我国向联合国递交首份缔约报告,《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题目是《走向世界不断融合》。去年9月18日—19日,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接受了残疾人全国委员会审议的首份履约报告,我想给大家透露一下第一手资料。

  就融合教育,委员会的委员提出了不少的意见,比如说,丹麦委员觉得非常地奇怪,因为在“十一五”规划里面谈了很多的特殊教育,而且要在这个基础上增加170多个特殊教育学校,并且还要再增加270多个特殊教育课堂。与此同时,他希望中国看到现在世界上的整个趋势,其他的国家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想方设法地让残疾人进入融合教育。所以,希望中国在这方面考虑,该如何审议,如何加入这样一个国际趋势。

  另外,还有非洲委员也提出了看法。这让我深感融合教育刻不容缓,因为南非在2002年就提出了融合教育的规划,而且预计20年实现,他们是分三步走,短、中、长期规划。所以非洲委员说,在你们国家履约报告里面,我看到了你们对残疾人学生,要求他们如果能够适应学校生活可以进入普校学习,但是这是医疗模式,是我们摒弃的医疗模式,残疾人公约提倡的是人权模式,所以他关心的是,如果肢残人,和轻度智障人士可以进入普校的话,那么智障学生还有重度残疾学生该怎么办?到底谁适应谁?所以,这是一个新的理念。就此,我想提出,如果我们两年内要根据公约最终结论的意见,要求中国给出改正意见的话,我们现在提的随班就读这个词是不是妥当?我担心在国际上还是会说随班就读到底是谁适应谁?

  下面我想说,作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和连续四年的副主席,我参加了关于七个国家的首份国家履约报告的审议,而且就公约第24条融合教育,我们一共出台了20条意见,其中有6条是针对中国的,当然分别针对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这里我想提出来,对于中国的这种结论性意见,中国大陆里面说到了委员会希望提醒缔约国,包容性概念是公约主要理念之一,应该特别在教育领域坚守这一概念,而且希望中国在今后应该推动融合教育,让更多的残疾学生能够进入主流学校。认为香港当然要求更高,委员会对于香港融合教育规划表示赞赏,但是,对于香港残疾学生上大学人数偏低的情况,希望香港能够做出改进。对澳门的结论意见也是这样的,其中提到了一点,对于澳门第95条提到了,委员会提醒缔约国,包容性的概念,对于落实公约第24条至关重要,而且应该作为常规,不是例外。所以,希望澳门能够让更多的残疾人上大学。

  上个月我应邀去香港讲学,遇到了刚从缅甸开会回来的一位张先生,他本人就是融合教育的典范,他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所以他对我说,他说缅甸的残疾人融合教育,大学生的人数比香港的多,香港要加油,我觉得内地也需要加油。

  另外,韩国在这方面也做得很有特色。韩国和西班牙也搞送教上门,他们的送教上门包括远程教育,而且包括为残疾人、为残疾青少年办的“医学院”,我说的医学院是指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残疾学生能够享受流动学校的服务,所以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

  如今,有130个国家成为公约的缔约国,也就是说都在朝这个国际趋势努力,都提倡融合教育。而且大家如果在这方面感兴趣的话,想做研究的话,已经有40多个缔约国向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递交了怎么样具体落实融合教育的步骤和经验,我们可以借鉴。

  上周五有两位德国专家进行中德合作项目,找到了我,是为今年八月德国领导人来跟中国谈合作铺路。他们问我,如果两年内你们想跟我们进行一些合作项目,你想让我们建议什么?这两位专家分别是来自汉堡大学和多特蒙德大学的教授,一个是搞无障碍的,一个是搞融合教育。我说你们就帮我们中国搞融合教育,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促进就业。

  所以,今天来开这个会我感到非常地高兴,正像刚才前面的主讲人说到的,要搞融合教育,校长一定要有境界,我很高兴,当年我去北大参加残疾人发展论坛的时候,周其凤教授亲自表态说北大要搞融合教育,其实我们知道北京市残联厉才茂主任就是北大的高材生,而且北京四中也率先表示要搞融合教育。所以,我的感觉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大教育家,一定要有融合教育,这是趋势。

  另外,我想指出的是,融合教育不是一项服务,而是人的基本权利。因为如果作为一项服务,可以拒绝你,可以讲服务延迟或者降低标准,如果作为一种国家责任和人的权利,就必须是高质量的。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谈一下我的手机里保存着这样一条短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杨老师,您好!我是北京物资学院的(梁武昆),今年考研彻底失败了,深感遗憾与无奈,成为一名研究者是我的梦想,我将为之继续努力,绝不放弃。”果然,今年这位小梁又继续报考,而且同样通过了初试,进入了复试,昨天下午他参加了复试,去年他报考的是“北师大”,今年是“首经贸”,今天,我想借这样一个研讨会,助他一臂之力,为这个有梦想,有实力的考生助力,希望他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把北京建设成首善之区、世界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