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语言学对聋人教育的启示
◎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邓慧兰
我本身是研究语言学的老师,1993年开始做手语研究。
聋人语言沟通,最大的问题是说和写的问题。我在1989年进入了中文大学英文系当老师,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教过一位聋生,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我一直就问我们的政府,我们的聋生什么时候才可以进入大学?大家就说,他们要公开考试,要考得好都可以进来,但是这不是融合教育应有的精神。现在我们在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也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希望香港的聋人、亚洲的聋人也有机会进入大学。现在我们中文大学已经跟亚洲很多的大学联合培养聋生,如日本东京大学、北京大学、印尼大学、斯里兰卡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我们与这些大学共同研究手语语言学,手语教学,还有聋教育。
这次我希望可以跟你们解释,多年来从1993年开始到现在,我从科研中看到什么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
早期的聋教育。
早期的聋教育是个性的,聋生在聋校接受特殊教育,当时他们除了手语,也会利用仅有的听力进行唇读,习得口语。这是我们很多年雏形的手语双语教育。在聋校,我看到一个情况,因为口语和听力的问题,很多聋生出现了沟通障碍以后,聋校通常会根据聋生的语言和学习能力,调整课程。学校的调整一般是把聋生的课程减少,但这通常会造成一个问题:聋生对外界的常识不了解,对整个世界的进步不了解。记得在1996年,有一个海啸,当时我在上海,回去的时候见到我的聋人助理就问他们,你知道前几天有一个海啸吗?他们就问我,海啸是什么?我吓了一跳,就问他们,你们没有看电视吗?他们说,看不懂。你们有没有看报纸?他们说看不懂,这也是大部分聋人的情况。
到了近期的聋教育,我们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可以给新生婴儿做听力筛查。技术方面有听力科技,还有语言康复,以及电子耳蜗和助听器。我觉得这些可以把聋儿的口语感知做得更好。
另外,配上语言康复培训对聋生绝对有利。近期聋教育有了变化,除了听力科技以外,还有就是融合教育方面的配合,所以越来越多聋生在主流学校接受教育了。
近年来全球聋校的数目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一直在减少,尤其是在听力科技发达的国家。我去年到新加坡开一个聋教育的会,他们跟我说,在新加坡最后一所聋校今年6月就要关闭了。香港原来有4所聋校,现在只有1所了。我们就很担心聋校日后的发展方向。我觉得电子耳蜗是一个很好的设备,它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它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吗?从我们语言学来看,不一定。为什么?我们在一所差不多有13个聋孩子的幼儿园和一所有32个聋孩子的小学做融合教育实验,这些孩子中有一些一出生就没有耳蜗,怎么做耳蜗植入呢?再一个,植入电子耳蜗也可能失败。第三,耳蜗植入以后,语训效果不达标,最后聋儿还是有语言障碍。
借助电子耳蜗的聋人,听力、读写能力都比以前好,但是跟正常的孩子比,还是有一点距离。
融合教育怎么会有一个好的配套,支持聋孩子,可以开心地、健康地学习。在融合教育里聋生要依赖口语,他们需要言语治疗,资源分配怎么样做,我们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另外聋生在主流学校被接纳的程度怎么样?健全学生会接纳聋人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跑到很多随班就读的学校,一个学校只有一、两个聋生。有一次我从聋校出来,非常地伤心,因为我觉得他们很孤独,就是一个人在一个班上,在一个学校,本来应该开开心心玩儿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孤独地站在一旁,因为他不懂怎么和别的小朋友沟通。在海外有很多研究,聋生小的时候只是傻傻地坐在班上,但是到了中学时候情绪出了问题,行为出了问题,拒绝上学,心理问题很多,障碍也很多。到了中学和高校,聋生被欺负的个案就出来了。主流学校的老师明白聋生的需要吗?对主流学校的专业培训是很需要的。
我这次来北京也要看一看聋校,看一看大学,要跟研究者们交流。他们跟我说,现在有随班就读的政策,但是聋生在主流学校待不下来,怎么办?就会产生负面的价值观和负面的情绪,最后他们就说我倒不如回到特殊学校算了,回到聋校算了。我们要想,我们怎么可以避免这个局面。
我来总结一下存在的问题:
第一,聋生口语发展与健全学生还有距离,还有障碍,在融合教育下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聋生的读写能力不够。
第三,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聋生有心理障碍,尤其到中学的时候,这个障碍更严重。
第四,聋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课程选择不多,聋生有机会进入到高等教育学院已经是非常幸运了,但是进入以后他们有哪些选择呢?
我的一项研究把聋生分为两批,一批聋生是在融合教育的主流学校里面,我用手语避免他们的沟通问题,创造一个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另外一批是在一般香港主流学校的学生,就是一个聋生跑到那个学校里面,没有任何的沟通支援。在香港聋生的人数是比较少的,一般每一年大概有200个聋孩子,真正需要很多支援的大概有60个学生。我做了一个普查,找到90个学生,都是在主流学校的聋生,已经有很多聋孩子有电子耳蜗,这些装了人工耳蜗的聋生跟一般同龄健全孩子的语言能力差不多的,只有41%,有轻度和重度语障的有14%,重度以上障碍的是44%,如果他们的语障到这种程度,怎么接受融合教育呢?怎么沟通呢?聋教育的观点就是,怎么样在融合教育的框架下支持聋童的语言发展,改善课堂上沟通的策略。
我的思路是科学为基础,实验为求证,我们首先要用科学作为我们的基础,我们用实验来求证,我想这就是我们往后融合教育发展应该做的事。
语言学有一条新的线就是手语语言学获得,随后出现双语语言获得,之后再出来聋儿语言获得。
先讲一下手语语言学,这是一个很新的科学。1960年代,我们开始看很多自然手语的语言规则,现在全球很多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自然手语。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分自然语言等级,让儿童怎么样学到自然语言,来证明语言是人类大脑的功能,这是语言学基本的科学精神。
我们做了三、五十年的手语语言学,已经可以用图片语言学的手法看手语研究,可以用形态学、句法学、语言习得、脑神经研究等来进行语言学的研究。
语言获得是什么?语言获得也是一个非常细致的领域。从60年代开始,现代语言学通过儿童语言的发展,来验证人类语言与大脑功能的关系,慢慢发展到了人类语言获得研究。同时,如果我们要验证大脑语言知识,在第一语言获得后,怎么获得第二语言互通、互补的功能,慢慢又走出一条线,就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领域。90年代,第二语言学的研究者发现了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成年人的第二语言跟幼儿的第二语言不一样,又出现了幼儿双语语言研究。到了现在,全球大概96%的人都是双语的,在中国现在很多学生的英语都已经提高了,所以很多人都学双语,双语有什么优势呢?
首先,双语可以增加语言知识,提升分类思维能力,可以提升空间思维能力,提升非语言的因果推理能力,提升言语意识和读写能力,以及专注度、认知能力和解答能力。聋儿双语获得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开始是单语,但是由于双语习得的领域出现以后,慢慢有很多科学家从双语能力的方向走下去,他们可以看得到,其实聋儿也是可以学口语的,同时也可以学手语。结果是什么?双语的儿童跟健听的儿童双语发展过程是一样的。第二,大脑语言功能没有受到沟通渠道的听觉、视觉的限制,是互通的。第三,聋童有能力把自己的两个语言,手语和口语慢慢分开处理,分开发展,这个能力来自大脑的语言功能。
2007年,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颁布,在教育方面有一个提议,就是教育聋生时应提供手语及聋儿老师;2010年国际聋教育会议指出,应该给聋孩子口语教育,我们应该摒弃手语老师;到了21期温哥华会议上,他们拒绝1888年闽南会议上摒弃手语教育的提议,要求聋教育有手语老师。2012年,有关专家指出,在聋教育里面,应该有一部分的聋教育肯定需要手语,可能需要聋老师提供手语的支援。
所以,融合教育是肯定的,普通学校就是口语教学的最大化,因为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说,你要有好的语言输入,什么地方能给他们很好的语言输入,就是融合教育的环境下。这个语言输入我们怎么能给他,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另外,聋生和健听生可以享受同等的课程很重要。合作学习策略,就是聋生和健听生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同步发展,同步学习。融合教育要提升聋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融合教育办得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聋生对于周边事物的认识会提升,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
融合教育是不是一定没有手语?不一定。另外,其实手语双语是什么理念?对我来说,手语双语是语言学的理念,是一种科学双语习得科研理念。
首先,看一下手语双语是什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让聋童学生同时可以掌握手语和口语,是对他们进行教育最好的方式。
第二,通过理解手语和口语的特点,来培养聋生、健听学生对语言的正确态度。健听的学生也可以学习手语双语,讲融合教育的时候,首先就要解决沟通的问题,怎么做呢?手语双语教育有一定的功用。
我讲一下共融教育。当初在香港搞这个研究的时候,我在想用“共融教育”还是“融合教育”呢?不是我来自哪个学校,希望你接受我,我用“共”这个字,双方都要互助,那是我们想象的融合的教育。现在的项目是聋老师、健听老师都要付出,聋学生、健听学生都要付出,来塑造一个融合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共”字很重要,要互相付出,是我梦想的融合教育。
我们需要怎么做呢?要培养聋生和健听学生同被关爱的态度。现在的健听学生和聋生一起上学已经6年了,下一年我们又找到一个中学,拿到了一点基金,我们把他们送到中学去,6年以后,我们就有一批手语、口语都可以的聋生和健听的学生一起考大学,所以希望6年以后,香港就不会还没有聋生进入大学。
最后一个内容就是让聋健学生同样可以接受学校的课程。2010年国际聋教育大会上一位聋家长分享了他的心声,在香港很多聋童的家长,会打孩子,会罚他们,因为孩子讲话讲得不好。最后当你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说话的时候,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孩子与父母关系越来越疏远,因为孩子不愿意被人打、不愿意被人骂,但是因为妈妈爱子心切,希望他学得好,希望他做得好,用了很多很多的办法,最后压力下来的时候,亲子关系就很不好。
有一批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指出,从语言筛查的记录过程来看,可以加一点手语,支撑语言发展过渡,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做语言习得研究都明白,人类语言和大脑的功能是互通的,所以给他们语言信息很重要。我们不要等,语言发展黄金期过后,口语不达标,植入了电子耳蜗、做了语训不达标,语言发展还有障碍,你还是学手语吧,这样下去,孩子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已经有电子耳蜗植入的孩子的情况,比他们的情况差很多。
一个有名的聋教育专家指出,限制聋生手语发展会妨碍他的口语发展。
一个研究双语的心理学家说,聋童可以同时发展双语,就是同时发展手语和口语。
聋教育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我有一个提议。一种语言不可以满足所有的需要,可以提倡多种融合教育,第一种就是纯口语的融合教育,第二种就是口语加手语的融合教育,第三种就是口语加手语的聋校教育。聋教育老师应该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是他可以到融合教育里面做协作教育,跟融合教育老师一块教学,提高融合教育老师的专业水平。另外一方面,就是科研与实证的问题,我们中文大学从1997年开始,做很多本科生、研究生层面的手语语言学、聋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和培训,通过双语共融的理念,我们做了一个新的研究出来,在一个学校里面不能是一个聋孩子,太孤独了,我们有一个比较大数量的聋孩子,在一个学校里面有32个聋孩子,这个很重要,因为他们有同类的支持。所以,他们现在是每天开开心心地上学,那个项目有很多报纸进行了报道,也有电视台来采访,他们看了以后说这是真正的融合教育。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聋学生和健听学生也有潜力成为手语和口语的双语,因为手语也是语言,你可以学口语,也可以学手语。通过双语聋生可以建立相互扶持无障碍的教学文化。另外,聋老师、健听老师可以配合协作教学,建立起语言丰富的多维化的教育环境。
因为我有这个理念,最近中文大学在深圳开了一个中文大学研究院,有几个中文大学的同仁,我们都有这个理念,就是可不可以把几个学科放到一起,共同科研,共同实践。我们希望语言学科学教育,语言治疗听力科学共同合作研究,进而为聋校做出一点服务,做出一点建议。所以,现在我们三个人,一个是李丹老师,李丹老师是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电子工程信息处理语音技术处理的佼佼者,另外一个是李悦成老师,他是在耳鼻咽喉科,他也是人类言语科学,言语治疗的佼佼者。最后一个是我,我可以做的是语言学,语言习得,我们三个成立了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语言及沟通障碍技术研究中心,我们希望通过三方面的科研,可以找出一个对聋教育有支持的培训和科研。
最后做一下总结:我们做融合教育,不只是以学生能力为标准来判断他应该接受哪方面的教育。我们应该着眼对学校的建设,就是说家长教育有了,特殊教育、特殊培训有了,还有就是培训教师的问题。聋校的老师要经过专业培训,应该到主流学校里面协作教学。我们希望普通学校的校长也好,老师也好,要明白培养不同学生能力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聋生为本的理念,进行个别教学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各种语言能力,促进其学习、心理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