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融合教育的几点思考
◎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满生
2013年3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了《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计划提出要“把握‘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趋势,尊重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尊重特殊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融合,落实责任、政策倾斜,项目带动、分步实施的原则,实现首都特殊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个计划不仅具有时代意义,而且也符合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融合教育的核心是保障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2008年6月和2008年11月,我作为中国教育部的代表,先后参加了在巴厘岛举办的亚太地区全纳教育大会和在日内瓦举办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并参加了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文件起草组的文本讨论和修订工作,该会的主题是“全纳教育,未来教育之路”,这次大会对国际教育界的影响还是相当深远的。
《第四十八届国际教育大会(ICE)的结论和建议》中,第一条对全纳教育作出的定义是“全纳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其宗旨是向所有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并尊重学生和社区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需求、能力、特点和学习预期,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包括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社会边缘人群、少数民族、女童、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移民和难民儿童的教育。现在我们所应用的融合教育的概念,在英文上应是Integrated Education,它区别于全纳教育。融合教育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为一体。全纳教育中指的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与融合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一致的。
第48届国际大会的总干事提出教育要走向全纳,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制定政策使大多数被边缘化和处境不利的孩子入学;第二个挑战就是教育走向全纳的质量问题。全纳教育的准则向我们提出的挑战是思考教育的多样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保障教育的基本需求,最大可能地提高学习质量,核心因素是教师的质量。
我认为,融合教育首先要解决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入学,核心是保障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而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的质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通道。“教育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期望远远高过其他领域”。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更突显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明确教育资源优先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配置的同时,特别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有用之材。
高素质教师是推进和谐教育的关键,和谐教育首先要重视教师的教育与在职培训,使教师具备实施和谐教育的素质与能力。应重视为教师创造平等、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特殊教育的教师比普通教育的教师工作的难度更大,付出的辛劳更难见到回报。融合教育应注重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同为学习者创造融合的环境。教师应重视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开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实施 “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目的是全面提升特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这是推进有质量的融合教育的有力之举。
二、融合教育要把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主流教育的环境中给特殊儿童特殊的关怀、辅导、心理咨询
《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随班就读主体工程”,我感到这个项目从理念到实施是非常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融合教育的主旨是让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跟同龄学生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融合教育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
融合教育在国外行之多年,目前在发达国家取得了较大成效。2009年,我曾在日本大阪一家小学听课,我看见后边有一位老师不停地在做记录。我就问她:“您是来实习的吗?”她回答:“不是。我是特教老师。这个班里有两个智力较弱的学生,我在观察他们能否跟上学习进度。然后,课下对他们进行辅导和咨询。”我又问她,“特教老师是本校特别设立的呢?还是大阪地区所有学校都要有的?”她回答说:日本每所学校只要有智弱孩子随班上课,就得有特教教师,这是日本法律规定的。”我听了之后,感悟很多,我想这就是我们同发达国家在融合教育上的一个巨大差距吧。
三、融合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推进融合教育的重要保障
融合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和理想、追求,同时更多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现代教育提倡重视生命,使学生养成善待自然、关爱他人、关爱地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融合教育的对象是特殊儿童,更要加强生命教育,让残障儿童在和谐的环境中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特别要通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物化形态的内容,更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学校成员在共同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融合校园环境下的学校文化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以及拼搏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所学校的领导,学校风格的养成,最重要的是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文化的理念、境界、精神决定学校文化的素养与品质,校长的职业意识、职业境界、职业操守决定了你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我们融合校园的校长要有大局意识,从战略角度构建学校文化,同时还要脚踏实地,重视每个细节,努力搭建学校文化建设平台。建设好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校文化,会大大提高这所学校的凝聚力和综合实力。
2010年和2012年我曾两次访问了四川成都青羊区的一所融九年制培智教育和六年制普通小学教育于一体的“特普共校”的特色学校——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该校前身是成都市西马棚街小学,2012年8月搬迁新校址。这所学校由24个义务教育小学普通教学班和12个有特殊需要的培智班组成,普通班每班也有一到两名经过测试可以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的学生。该校是四川省内第一所在国际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的较高品质融合小学。学校在“和谐博爱”的核心理念的引领下“质量立校、习惯育人,实施爱的教育”,以“关爱每一个学生”为行动的指南,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身心健康,手脑灵活,具有爱心、责任感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新型小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多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集体和成都市先进集体,学校以“办适合每一位孩子的教育”为核心指导思想,以“为你,千千万万遍”为学校校训。2010年5月,青羊区特殊教育中心(西马棚街小学)成立了“培智家长联盟”,通过整合家长、学校和社会资源,建立教师志愿者队伍,组织和指导培智(智障、孤独症)学生家长开展亲子游戏、家庭分享、专家讲座等活动,形成家校互动良性机制;2011年5月,学校成立了成都市培智爱心联盟艺术团,以艺术为载体,在艺术活动中推广身心健康的科学知识,为共育孩子提供支持和保障。通过实施个别化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该校的校歌“为你,千千万万遍”也非常感人。歌中唱道:
你是星儿天上挂
闪亮我心间
你是花儿开一片
汇成香满园
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
我要为你做出不可能的改善
你就是爱没有条件
你就是生命没有完全
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
我要为你做出不可能的改善。
我想我们就是要大力宣扬和提倡这样的融合校园文化,秉承融合教育理念,促进全社会、全校师生及家长对特殊需求儿童的了解、接纳及协助,奉献爱心,让“普通”与“特殊”儿童在校园里一起快乐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