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为学校管理带来的变革
◎ 朝阳区新源西里小学 梁松梅
融合教育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优势,两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普中有特、特中有普、以普带特、以特促普,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健全儿童与特殊儿童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和谐发展。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新源西里小学的融合教育实践、选择融合教育的理由、融合教育发展阶段、融合教育为学校管理带来的变革以及融合教育实践的效果及突破性成绩。
一、融合教育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在宣言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一词,又译为“包容教育”、“包含教育”。提出的主要内容是:“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为普通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亦应接收所在地区的各类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少年,并为其提供适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在一切可能情况下,所有儿童应一起学习,而不论他们有无或有何种困难和差异。”并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融合教育,通过融合教育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满足所有人基本的学习需要。
2008年1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为“融合教育:未来之路”。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特殊儿童教育观。它强调所有的儿童都是不同的,教育应当面向所有儿童。让残疾儿童在受限制最少的环境中受教育,主张使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环境中与健全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达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也正是因为适应融合教育的这种全新的特殊儿童教育观,才使得此前各国进行的各种特殊教育领域的教育改革,如:“一体化教育”、“回归主流教育”,包括我国进行的“随班就读教育”等教育形式得以实现。
二、新源西里小学的融合教育实践
新源西里小学创建于1982年,1983年设立特教班,目前,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既有普教、又有特教的融合教育的新型学校。
学校先后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1.普教班占主体的发展阶段
“融合教育”在新源西里小学最初的雏形就是给特殊孩子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学校的大门向所有的孩子打开。随着学校的发展,不仅考虑学校的生存,更要考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办学道路。学校没有科研不行,没有探索创新不行。正是学校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迫使学校必须探索办学的新思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趋势、新理念,要求学校必须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学模式。
2.普教特教并行隔离式发展阶段
同北京很多普通小学附设特教班的做法一样,学校把有特殊问题的孩子和普通孩子放在了一个学校里,但他们彼此的世界是陌生的。普通孩子甚至普教老师对在同一学校挤在一个走廊上的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感到不了解、陌生甚至有歧视、嫌恶的情绪,这种状况成为具有爱心的特教老师们心中的痛。所以说,这样的融合只能说是安置层面的并不是真正的融合。
3.普教特教融合的发展阶段
时至今日,新源西里小学已经从安置层面的“融合”走向了全方位的融合。例如,融合的氛围、环境和课程,教师们从开始的排斥心理逐渐过渡到善意的理解和接纳。
学校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达到让特殊教育“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的“主流”中,以确保孩子们顺利融入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
2004年,学校的特教班已由原来的2个班扩展到9个班,进行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普通班则一直保持在9个左右,完成六年小学阶段教育。从形式上相当于在新源西里小学里各有9个班级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六年制的普通教育的一所学校。
目前,从学校发展情况上经常会展现一幅幅和谐的景象:首先,每个普教班与特教班建立了手拉手班级,每月两次共同开班会,增进了普特学生情感的相互交流。因此普教班学生懂得了什么叫弱势群体?什么叫关爱?特教班学生学会了怎么与人沟通交流、知道了感恩。其次,每天的入校检查、卫生评比以及每周的升旗仪式,都由普教特教班学生共同参加;中午和放学后,由普教班学生担任的“爱心小天使”,会到特教班讲故事,陪同游戏,协助特教班同学复习功课、打扫卫生等;运动会、歌咏比赛等全校性活动,普特教班的学生会结成对子,共同练习,参加比赛。
4.从融合走向个性化支持教育的发展阶段
把实施个别化教育作为提高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建立以资源教室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常规教研活动为依托的支持系统,全面提升融合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融合教育为学校管理带来的变革
从融合教育的不同内涵来看,我们走过了“安置层面的融合”、正在全方位的探索“课程和环境的融合”,同时期望迈向“面向每一个孩子的、一人一个方案的全纳教育阶段”。纵观学校发展历程,融合教育为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变革。
(一)教育观念上的变革
普特融合教育为教育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助于特教教师与普教教师的相互交流、相互观摩及资源的共享。
1.支持性的环境提供发展空间
(1)有效的融合教育学校对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都怀有很高期望,能够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充满关爱的支持,并为他们参与班级环境和更大范围的学校环境中的各种活动提供机会。
(2)有效的融合教育使学校文化倡导宽容,学校的环境氛围给人的感觉是人人都受尊重,这更加增强了身在其中的每个成员的“认同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特教普教教师之间随时交流、交换信息,就工作方面的事情进行专业对话,经常分享看法、知识和技术,经常协作探讨研究解决课堂上的问题。
2.普特互动实现了普特资源的共享
(1)特殊教育为普通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教育资讯。国内特殊教育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从起步就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如全纳教育、应用行为分析、个别化分层教学、生活化等融合教育等理论和方法,对普通教育的发展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2)特殊教育为普通教育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手段。特殊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仅适用于特殊儿童,也适用于所有儿童,如学业困难的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等,都可以采用特殊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得到改善和提高。
(3)普通教育为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参照。随着特殊教育实用性和生活化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更加重视生态课程,往往忽略了一部分具有学业潜能的学生的知识性课程,出现了因迁就而过度降低标准的问题。而普通教育的存在为特殊教育提供了常模,使特教工作者了解同龄儿童的发展目标,应适时调整,满足特教学生潜能发展需要。
(二)学校管理体制上的变革
普特融合教育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更深更广的研究空间,有助于管理者冲破传统管理思想和方式的束缚,形成条块分明的管理体制。
1.从普特融合办学模式开始改革
(1)融合教育意味着变革,校长必须运用新的、有创意的领导策略来促进变革。这就需要校长勾勒一个融合学校文化的远景。把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员工“捆绑”在一起,使他们从道德、智力和情感等方面做出同样的奉献和努力。作为校长经常构建融合教育这个远景,持续不断地强化教职员工头脑中的这幅蓝图,引领每个人朝着融合教育这个目标勇敢前行。
(2)我校这种办学形式导致了教育模式的改革。这一改革引发了干部教师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来对普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管理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实践。在校长的领导下,全校参与融合教育模式,学校制订融合教育政策措施,建立兼容的学习环境,推动教职员工协力帮助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发展进步。
2.从学校管理机构进行调整
2003年,在市、区教委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学校成为北京市第一批配置资源教室的学校。几年来,资源教室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融合教育为依托,统整全校工作,形成了“两室三处”的管理格局。“两室”即校长室、资源教室(科研室);“三处”即德育处、教导处、教务处。这种管理机构设置为学校融合教育特色办学模式保驾护航,推进了学校融合教育的发展。学校管理机构图如下:
(三)教育实践上的改革
教育的改变还需要可操作的路径与方法,新源西里人通过自身的实践与探索。走出两条改革之路:
1.实现自身变革,不断充实丰厚自身内涵
(1)实现文化思想的变革,铸就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文化内核可以用“权利、博爱、规范、创新、共进、可持续”六个词来概括,全体教师经过8次反反复复的对学校文化内核的反复研磨,使我们的教育团队重新审视我们的融合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研磨的过程成为了团队对融合教育理念再学习、再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统一,价值取向进一步趋同,建立了团队的共同愿望。
(2)探索出教育改革的有效模式
打破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两种教育形态间的隔阂,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进行优势互补,逐步完善,使二者真正融为一体。
① 提出了特殊儿童新的安置形式
学校打破了普教特教割裂的局面,开创了普教班、特教班、资源教室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首次在大陆提出非正式全日制随班就读、非正式部分时间制随班就读的安置形式,丰富了随班就读的类型,给更多特殊儿童提供回归主流的安置机会。
② 寻找到适合普特儿童合作的新平台
学校以“和谐”为核心,从校园文化、教师团队、学生群体、人际关系四方面构建适合普特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环境。自2003年安置特殊学生进入普通班以来,每学年都为50%以上的特殊儿童提供了融合教育的机会。
③ 摸索出培养融合教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学校将普教和特教先进的理念、方法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认识,摸索新的经验,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特别是将“因材施教”具体化为个别化教育计划,使得差异教学、支持性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将特教技术手段引入普通课堂,为普教提供了新的课改思路。
④ 推广、分享研究成果,共享和谐的果实
学校对资源教室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总结和提炼出值得借鉴的经验,为北京市资源教室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北京特教学院特教系、中华女子学院社工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江西中医学院音乐治疗系都恳请学校作为他们的实习基地,承担培养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也在学校建立了志愿活动基地。
新源西里小学走上了一条教育科研有效健康发展的道路。
2.连结校内外,促进多元参与,助力学校融合教育发展
(1)连结校内外,赢得口碑。
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向世界,充分发挥融合教育资源优势。一方面为更多有着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家庭服务,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融合教育给每一名学生带来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更深层次的变化,也树立了学校融合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
(2)促进多元参与,助力融合教育的发展
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融合教育模式,吸引汇聚了包括教育界、社会名流、国内外知名企业、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外各大媒体对学校融合教育的关注与支持,营造了一个和谐、生机勃勃的教育生态环境,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
2010年8月《融合教育新模式——北京市朝阳区新源西里小学的探索》一书,是一本国内唯一反映普特融合教育模式之实践探索的著作,在各界的支持下中英文双语出版。2012年,由梁松梅校长撰写,人民日报社出版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首歌——我与融合教育》一书问世。
2011年5月26日,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教育之声》主办“朝阳区新源西里小学探索:报告和咨询”主题教育沙龙。受到与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好评,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和来自首都的近二十家优秀媒体人参加会议并报道。
学者专家对学校融合教育的评价:
中国关心下一代研究院院长、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说,“新源西里小学让我们看到的是从每一个孩子原始的原点上进行教育,实现最高境界的教育的公平。”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中央教科所原所长朱小蔓说,“新源西里小学融合教育的探索在今天的意义是从不理想的现实走向理想的案例;再造了一个适合师生的小文化;让参与实践的教育人看到职业的希望,工作的乐趣,进而形成信念。”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说,“新源西里小学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最公平最好的教育,是最高境界的教育。”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教科所研究员蒋国华说,“新源西里小学让我们看到计划教育少一点,在选择教育上下功夫,做孩子们可以选择的教育,这样教育本质上春天也就来了。”
人民教育总编,教育部国家督学傅国亮说,“教育需要有一批仰望星空的人,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新源西里小学的教职工正是具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的教育者。”
人民政协报副总编张宝川说,“新源西里小学把特殊教育理念向普通教育引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特殊的,个性化的,差异化的教育,成长为不一样的人才,拥有或者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特殊教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朴永馨说,“新源西里小学融合教育探索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国内外相结合,以国内特色为主;专家和实践工作者相结合,以基层老师为主。”
四、融合教育实验的效果及突破性成绩
从学生方面看:特殊学生占学生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他们的安置形式多样,有的在特教班,有的生活在普教班,有的在普教特教班级间相互流动。我们还提出了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的个性化的安置形式,完全打破了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割裂的管理局面,实行普特教一体化管理。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10名特殊学生经过我们的融合教育,学籍转接到普教,并升入到普通中学学习。
从教师方面看:我们拥有教师40人。其中荣获全国劳动模范1人,获得首都精神文明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优秀教师等先进人物6人。还有获得感动朝阳年度人物1人、朝阳区教育系统年度人物等区级先进人物4人。
从学校方面看:
新源西里小学在融合教育理念指引下初步探索并总结出融合教育在大陆实施的途径、经验和方法。
我们曾获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青年文明号;北京市劳模集体;北京市特殊教育先进集体;北京市教科研先进单位等国家、市区级殊荣共20余项。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成果奖。
新源西里小学的教职员工是教育工作者,更是融合教育的宣传者。他们曾在30多家媒体的专题采访中介绍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经验、融合教育现状等,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特殊儿童和他们的家庭。
27年的探索与实践带给新源西里人最宝贵的财富是:融合教育观念对全校师生产生的积极影响,特殊教育不仅使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融入普通教育,同时也让教职员工的观念和教育态度发生了变化,普通教师也从融合教育中受益匪浅。在这里,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正在消融。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真的存在鸿沟吗?27年的融合教育实践与探索告诉我们,这种鸿沟实际上是两种教育形态不完善的表现。当普通教育真正告别应试教育,关注到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时候;当特殊教育真正告别“特殊”,与身边的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当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真正融为一体,教育就成其为真正的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