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三期

昌平区二街村:残疾人帮扶“包干到户”

  发表时间:2014-03-26 【字体:

   

  ◎ 王 

  近年来,通过民生改善、帮扶救助、文化惠民等举措,城北街道二街村的惠残助残工作深得人心,辖区残疾人的心灵得到慰藉,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身为这个村的村民真的挺幸福的!”这是挂在二街村残疾人嘴边的话。

  “沙子3车9吨,约900元;水泥4吨,约1000元;地砖22平米,约900元;卫生间墙砖24平米,约800元……”城北街道二街村残疾人李杰生的家里,有一份村党支部副书记秦惠忠为他们家翻盖南房做出的预算单,上面还细心地画着房屋效果草图。“多亏了秦书记,要不,我一个女人,根本不知道这房子该怎么盖起来……”李杰生的妻子王丽提起这事儿,心里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李杰生今年50岁,2001年因患脑出血导致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妻子王丽的身上,“那时候,感觉好像天塌了一样。这些年,要是没有村里的帮助,真不知道我们一家人能不能活下来。”为丈夫办理新农合新农保,申请重残补助、慈善救助,帮儿子在村里安排工作,给家里翻修漏雨的房屋和破损的门窗……王丽说根本数不清村干部到底帮她们一家人做了多少事、解了多少困,“一有困难我就去找村干部,感觉他们就像我的娘家人,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有求必应。”

  加固过的房檐,探出了头的过雨水槽,院子里的无障碍设施,卫生间里的残疾人座便,送上门的最新版《昌平报》……在李杰生的家里,处处都能看到村干部的关心和体贴。谈到丈夫的病情,谈到家庭的困窘,王丽显得乐观坚强,但谈到贴心的村干部们,她却屡次落泪,“是他们让我们一家人知道,生活是有希望的。”看到了希望,王丽觉得日子没那么难捱了,她精心照顾丈夫,努力看顾小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去年,因为环境整洁,她家还被评上了“生态文明户”,王丽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残疾人是个弱势群体,生活中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为残疾人服务就要注重全面、突出细节。”二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彩霞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入户调查登记,建立完善了残疾人基础档案,在日常工作中,会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程度给予不同力度、内容、方式的帮扶,希望通过努力,能让残疾人感受到更多、更贴心的关爱,感受到二街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记者了解到,二街村在逐年增加残疾人生活补助的基础上,还根据每名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帮扶计划,采用“结对帮扶”、“一帮一”、“包干到户”等形式,解决好残疾人住房、生活、医疗、救助等各种困难。目前,村里的8名残疾人都被“包干到户”,由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包户一对一帮扶。

  村民徐艳红和丈夫李宝清都是残疾人,她们一家是二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彩霞的“一帮一”对象。大到帮夫妻俩解决就业问题,小到添置柴米油盐,孙彩霞早已深深融入了这个家庭,成为这一家人中的一份子。徐艳红还在读小学的儿子对孙彩霞的称呼是——“妈妈”,而孙彩霞也对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倾注了母亲般的情怀:每年的春节,都会给孩子买身新衣服、封一个“压岁包”;新学期开始,书包、纸笔本等学习用品都会提前准备得妥妥当当;面对孩子的头疼脑热,也会牵肠挂肚,如坐针毡……

  在二街村的村干部们看来,关爱残疾人决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要真正入脑、入心。今后,二街村将继续作好“阳光助残”这篇文章,从教育、就业、扶贫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着手,帮扶残疾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