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3  >  2013年第三期

敬畏生命

  发表时间:2014-03-26 【字体:

   

  ——读莫言小说《蛙》有感

  ◎ 刘会生

  读了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的小说《蛙》,我被深深触动。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用文学的语言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农村执行过程中的功过事非进行了大胆地评说。让我读后感触颇深。

  一是多子多福、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在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蛙》的小说原型来自莫言一位姑妈。主要讲述的是他的这位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姑姑”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遇到的阻力让我震憾。有一对夫妇有了4个女儿,还是想要一个儿子,他们不听任何人的劝阻,强行怀孕。并指使4个女孩子在门口阻拦前来执法的“姑姑”和民兵;这家的男人手持菜刀与“姑姑”和民兵抗衡;当“姑姑”和民兵将劈头散发的妻子抓到船上准备运回县医院流产时,妻子在船上挣扎、跳河;在河里她凭借优秀的水性潜入水下企图蒙混过关,最后,她在水下的抗争中死亡。作者的妻子背着他,偷偷找人摘了环,怀孕了。在公婆的帮助下,她成功地隐瞒了所有人,一直到怀孕七个月的时候才被发现;当姑姑又来执法时,她不听劝告,与父母一起抗争,最终,大出血死亡。村里人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生啊!生啊!只要男娃出了生门,就是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使命了!小说中的那些超生的人都是想生个儿子来传宗接代,这折射出的是对那一代甚至是现在社会依然存在的重男轻女这一不良风气的一种唾弃和拷问! 

  二是计划生育国策和工作人员虽然功不可没,但一些地方、一些人简单、粗暴的做法也给一些家庭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法制对于中国是何等的重要。作品中,“姑姑”敢作敢当,雷厉风行,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莫言通过自己的笔,反映了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但莫言的这本小说自始至终没有说计划生育这项政策的任何不是,相反,他一直借用各种人的嘴巴说出这项政策的迫切性与必要性。那些一定要生孩子的丈夫与母亲们反倒都是一些蛮横愚昧的村夫农妇。整个故事也没有对于政策本身做出任何评价,然而我们却能在这些貌似进步,正义与愚昧,固执的矛盾中看到莫言想表达的。

  三是作品对人两面性的剖析,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畏。“姑姑”做这项残酷的工作,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对强制性人工流产的做法有意见却无能为力,内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从本性上说是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的。

  莫言用质朴而形象的言语描绘出书中的人物,赋予他们思想,感情。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之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某一个人似乎永不会改变的性格,在这样的变化里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和脆弱会因为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微妙的改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作者呼吁的是一种平等和人性,唤醒我们对生命和生育问题的思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