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感恩节”——清明节
◎ 李长坤
从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祭祀介子推的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知恩图报,重情感恩,是清明节本初的内涵之一。不管清明节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最重要的内容。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于西方的感恩节。
中国没有感恩节,更没有西方那种宗教般的向天主感恩的思想,而是把感恩转化为一种对祖先,尤其是对父母的孝道。生时要尽赡养之职,终时要尽厚葬之礼,死后还要尽守孝之责,这就是中国人的感恩之旅。有人指出:清明节要从“感恩之心”发展到“感恩之举”,以更实际的行动来实现感恩,达到“感恩清明”的效果。花钱为死者举办仪式,固然能够换得心理上的安慰,但只有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充分尽孝,才能让他们“死而无憾”,这样,哪怕清明扫墓时只是三鞠躬,都已足够了。现代社会中,所有社会成员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应该是“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而要做到这一点,每个人则需要怀有“感恩之心”。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