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残疾人托养工作健康发展 ——西城区创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成效显著
2009至2011年,中国残联实施首期“阳光家园”计划,重点是帮助解决就业年龄段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问题。3年来,西城区在中国残联和市残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中国残联确定的“阳光家园”示范区创建标准,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服务内涵,构建保障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初步实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照料、养护服务全覆盖。3月26日,中国残联评估验收组对西城区创建全国首批“阳光家园”示范区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 西城区残联
2011年1月13日,西城区政府与中国残联签订了创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协议书,之后,西城区委、区政府以创建示范区为契机,完善工作机制,构建保障体系,拓展服务内涵,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事业,“阳光家园”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一、“阳光家园”示范区创建工作基本情况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辖区面积50.7平方公里,下设15个街道,255个社区。全区常住人口124.6万。现有持证残疾人3.38万,其中重度残疾人1.2万。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发展思路明确、措施得力、效果明显,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2003年北京市推出了“温馨家园”建设、2009年中国残联启动“阳光家园”计划之后,西城区残疾人托养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9年11月,中国残联在西城区召开了全国“阳光家园”计划启动仪式;2010年6月西城区举行了“阳光家园”揭牌仪式;2011年1月,西城区政府与中国残联签订了创建“阳光家园”承诺协议;同年6月,在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创建工作宁波现场会上,西城区作为北京市代表作了大会发言。三年来,西城区有5.2万人次的残疾人通过机构托养、日间托养、居家养护等形式,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托养服务工作实现了全覆盖。
二、残疾人托养工作的主要做法
西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托养工作,搭建托养平台,提供有力保障,构建服务体系,较好地实现了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总目标。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为残疾人托养凝心聚力
建设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西城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协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一是领导重视,思路明确。区委书记、区长以及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主管领导经常深入残疾人托养机构,定期了解工作进展,进行调研和指导。按照“阳光家园”计划和示范区创建要求,把完善残疾人托养工作作为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写入《西城区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纳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局。明确了西城区残疾人托养工作的发展思路。二是健全机制,统一思想。在签订了“阳光家园”示范区创建协议之后,西城区及时成立了以主管区长为组长,区委宣传部、区残联、区民政局、区卫生局、区财政局等12个委办局和15个街道在内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制定了《西城区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发展规划》、《西城区创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实施方案》。各职能部门将残疾人托养工作列为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发挥各自优势,进行通力合作。三是部门联动,资源共享。区残联组织开展了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区财政局给予了相应的资金保障;区卫生局依托医疗康复资源,在康复护理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社工委、团区委积极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大力开展志愿帮扶;区教委为不能入学的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区建委深入开展无障碍建设,推行无障碍进家庭工程;区人力社保局就残疾人就业进行信息发布、资源统筹;区民政局、区残联严格执行各类托养助残政策,依托残疾人基础数据系统对托养服务对象实行动态管理。通过联动机制,实现了资金、设施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共享,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全市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照料、养护服务全覆盖”的宏伟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二)多措并举,措施得力,为残疾人托养提供保障
通过拓宽政策覆盖面、加大经费投入,提升队伍素质、加强政策宣传等措施,为全区残疾人托养工作提供全力保障。一是制定政策,建立托养服务长效机制。区划调整之后,西城区认真梳理了残疾人托养工作的政策文件,目前正执行以及新制定的残疾人托养文件有30个。在此基础上,区委、区政府还专题研究制定了《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区财政、区残联联合下发了“具体实施办法”,对残疾人入住托养机构、日间托养、居家养护提出了明确的补贴办法。从政策层面确保了残疾人托养工作的长效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发挥资金效能。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通过执行、出台残疾人托养服务相关政策,使残疾人事业的经费预算、残疾人保障金的使用更加规范合理。三年来,中国残联、市残联、区财政共投入资金1.2亿多元,用以保障残疾人的托养服务工作。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公开招聘,录用了266名残疾人专职工作者和88名专职助残员,负责残疾人的托养服务、入户走访、政策宣传、了解需求、提供信息、档案管理等工作,并参照社工进行管理,使他们成为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其中已有55人取得了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师资格证书。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多年来,西城区利用大型活动、公益文化季、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宣传月等多种宣传平台,在社会、企业、政府、文化中心、商场等场所大力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就业、托养等政策,发放宣传手册数千册、折页数万张。
(三)搭建网络,个性服务,为残疾人托养构建三级体系
残疾人托养需求具有类别化、多样化、个性化特点,西城区以区、街、社区管理网络为架构,利用普惠加特惠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全面完善残疾人入住机构托养、日间托养、居家安养的三级服务体系。一是统筹资源,确保残疾人住有所补。积极贯彻落实《北京市残疾人托养服务试点方案》,依托市残联认定的30家托养机构、10家农疗基地、区民政局认定的24家养老机构,制定西城区残疾人入住托养机构补贴办法,对于在劳动年龄段内的低保且无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按照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或50%最低工资标准按月给予入住补贴。目前,全区共有297人通过政策补贴在托养机构享受专业化的托养服务。完善区级19个公办福利院设施设备,对8家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院提供相应扶持。同时,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把打造具有国际化标准的区级残疾人职业康复中心和残疾人托养机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目前两万平米的地块初有眉目,原南区五千平米的办公楼正待整合,均已进入运作阶段。二是丰富日间托养服务内涵,确保残疾人托有所获。依靠全区64个残疾人温馨家园、28个残疾人职业康复站、255个社区托老残所、317个养老助残小饭桌、1500多张日间照料床位,每天为上千名残疾人提供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日间托养服务。并且做到日间托养与劳动康复相结合、与提高生活技能相结合、与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相结合、与提高认知水平相结合、与实现就业相结合。让残疾人不仅有所托,更要有所获。通过职业康复,仅2011年,就有1503名残疾人通过按比例安置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个体灵活就业等形式实现了就业。三是扩大居家养护服务范围,确保残疾人居有所安。通过现金补贴,改善大中小学生、就业年龄段内无业困难残疾人、困难家庭残疾儿童、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残疾人的生活。通过花钱买服务、改造家庭无障碍设施、发放养老助残券等形式,改善重残、孤残、老残一体残疾人的居家环境。通过发放轮椅、坐便椅、可视门铃、盲杖、人工耳蜗、阳光软件等个性化辅助器具,为各类残疾人提供生活便利。通过发放康复补贴、培训康复技能、免费服药或手术等手段,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权利。通过缴纳一老一小医疗保险、个体灵活就业保险、发放临时救助款、节日慰问金等形式,确保没有固定收入的残疾人以及意外伤害的残疾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这些有偿服务、补贴服务、免费服务,为残疾人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居家养护服务。
三、托养服务工作成效及特色
在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进程中,西城区注重培育精品,打造品牌,初步取得了托养特色明显、社会效应显著、残疾人受益的工作成效。一是打造托养品牌,形成托养特色。 “希联圆梦”、“慧馨园”、“静心园”、“勤心社”、“勤耕社”、“民艺坊”、“友爱港湾”等别具一格的日间托养机构应运而生。新街口、椿树、白纸坊、展览路、大栅栏、牛街等街道开设了芭蕾舞工艺鞋、服装加工、餐具组装、滕氏布糊、脸谱绘制、包装加工、手工编织等近二十种职康项目,并借助区残联希联圆梦平台使残疾人作品销往国内外。金融街、广外街道、西长安街等街道成立了艺术团、美术家协会、戏曲培训、书画沙龙、时装模特、乒乓球、回春操等文体活动队,与全区65支残疾人文化团体一道,丰富着日间托养内容,提升了文化品位。陶然亭、月坛、德胜、广内街道专门为日间托养残疾人设制了课程表,开设了国学知识、唐诗宋词、音乐疗法、感恩教育、法律维权等课程、培训和讲座,用以改善残疾人的技能、体能和智能,为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适应期。什刹海、大栅栏、天桥等街道为居家养护残疾人提供近十项上门服务,让残疾人安心、舒心和放心,解除残疾人及家庭的后顾之忧。二是各界扶持,形成社会化运作。意大利我的家园组织以其先进的理念、专业化的师资与区残联精诚协作,为残疾人无偿提供能力评估、康复指导、辅具适配、职业规划等个性化服务;展览路、新街口、德胜、陶然亭、白纸坊等街道分别与科技部、中科院、中国音乐学院、区科委、精防所、回龙观医院等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为日间托养残疾人、居家安养残疾人探索幸福托养的新途径。国内外社会各界广泛扶持。党政机关、驻区单位、国际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收领养残疾儿童、给予资金和物资支持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扶残助残活动。来自高校、普教、科研机构、企业、医院、律师事务所、社区等渠道的922名在册志愿者长期为残疾朋友提供着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形成了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三是社会广泛关注,形成示范效应。三年来,西城区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非洲六国等国家及联合国在内的16个国际组织,包括澳门、台湾在内的18个国内省市以及北京市各兄弟区县的参观交流。凤凰卫视、海峡卫视、中央电视台、环球时报、中国日报、北京青年报、解放军报等近30家媒体对西城区残疾人托养工作进行了广泛报道,形成了示范效应,为推动残疾人托养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