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着力打造“居家康复”立体化工作模式
◎ 张寒冰
6月21日,朝阳区残疾人家庭康复培训学校在和平街街道、亚运村街道建立了街道级分校。街道级分校作为区级残疾人家庭康复培训学校的延伸和补充,将开展一系列康复知识、康复技能的培训课程。当天,来自朝阳区残疾人家庭康复培训学校讲师团的专家——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谢欲晓主任亲自为150多名残疾人亲友、社区卫生康复护理服务人员、社区康复协调员及扶残助残志愿者进行了培训。
朝阳区残疾人家庭康复培训学校自5月下旬正式成立以来,已开展了多期面向不同残疾类别和病患群体的具有针对性的家庭康复技能培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朝阳区残疾人家庭康复培训学校讲师团的成员已达到23人,他们均是在残疾人康复医疗领域和多项医学专业学科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为朝阳区进一步探索开展家庭康复服务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朝阳区残疾人家庭康复培训学校及街道级分校的建立,标志着朝阳区残疾人居家康复向实质化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对于推动北京特色社区康复模式的打造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下一阶段,朝阳区将以区级残疾人家庭康复培训学校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级残疾人家庭康复培训学校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以社区(村)康复协调员、社区卫生护理服务人员为抓手,以符合居家康复条件并有居家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亲友为补充,初步形成朝阳区居家康复服务的四级立体工作平台。通过区残联设立专人与街乡残联共同进行居家康复服务工作巡查督导;组织不定期的组织讲师团专家进行巡回技术指导;通过探索性引入第三方专业化康复服务提供组织和机构,初步建立起居家康复服务工作的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
年内,朝阳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基层实际,着眼于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在区内全面开展残疾人居家康复服务工作。坚持把居家康复建设的重心涵盖城市和农村,努力建设公平均衡的居家康复服务模式,着力解决好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康复权益问题。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的培训阵地作用,做好“四个结合”,即:家庭康复培训学校工作要和居家康复工作相结合;家庭康复培训学校工作要和卫生工作相结合;家庭康复培训学校工作要和专门协会工作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要在有条件的街乡全部开设残疾人家庭康复培训学校分校,要以6家区级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辖区医疗卫生资源为龙头,充分发挥284个社区(村)康复站、481名康复协调员的作用,使康复训练、技能培训、残疾预防知识、政策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及先进教育理念和居家康复理念进社区、进家庭,不断满足残疾人个性化的康复服务需求。二是准确掌握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科学性地建立居家康复“三本台账”。在全区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的调查摸底工作和个性化康复服务的评估工作,各街乡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台账、家庭康复学校培训台账和康复服务进家庭实施台账。准确掌握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居家康复服务工作计划。三是建立健全残疾人居家康复的各项服务标准和工作制度,力争取得实效。加紧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推进朝阳区残疾人家庭康复培训模式的意见》、《朝阳区全面推进居家康复的实施意见》、《朝阳区残疾人家庭康复培训学校工作考核办法》等配套文件,逐步探索居家康复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初步形成具有朝阳区特色的居家康复服务立体工作模式。四是发掘自身潜力,依托社会化服务资源优势,将居家康复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朝阳区残疾人居家康复服务四级立体工作平台资源优势和实效,充分利用残联组织自身及医疗卫生机构的现有资源,尝试性借用社会化康复服务组织力量,充分调动社区医疗卫生人员、社区康复协调员及残疾人及家属的积极性,将康复护理知识及基本康复训练技能送到每一位符合居家康复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中,促进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