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2  >  2012年第四期

袁艳萍:“大女人”也温柔

  发表时间:2013-02-18 【字体:

  ◎ 王亚男

  袁艳萍在伦敦残奥会颁奖现场。袁艳萍在伦敦残奥会颁奖现场。

  袁艳萍与朝阳区酒仙桥街道的朋友交流。袁艳萍与朝阳区酒仙桥街道的朋友交流。

  

  提起袁艳萍,我们经常会联想起的词汇可能是“两届残奥冠军”、“大姐大”、“一本搏一金”、 “英语爱好者”、“坚强”、“有毅力”等词汇,我们很少会把她与“温柔”、“居家”等词汇联系起来。走近袁艳萍,我们发现了她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屡创佳绩,走入公众视野

  看袁艳萍比赛,你会高呼“过瘾”。她的一贯风格是出手稳、准、狠,“一本”制胜。今年的伦敦残奥会,袁艳萍没有让观众失望。在盲人柔道女子70公斤以上级决赛中,袁艳萍一上场,仅用5秒就以一本轻松击败土耳其选手阿肯·纳赞,成功卫冕。时光回溯到2008年北京残奥会赛场,这位中国盲人柔道队的“大姐大”也是以连续3个“一本”战胜对手,成功登顶。

  袁艳萍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她有两个姐姐,因家族遗传,袁家三姐妹的视力都不好,袁艳萍又是三姐妹中视力最差的。由于良好的身体素质,袁艳萍于1990年进入大连市业余体校从事柔道训练。1994年她被选进国家柔道集训队,1996年在越南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柔道邀请赛中,她取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国际比赛冠军。

  造化弄人,当袁艳萍憧憬着自己的职业运动生涯时,她的视力却每况愈下。2004年底,袁艳萍到了几乎什么都看不见的地步,她无法再回到原来的柔道队,这个噩耗着实令她沮丧。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的视力达到了盲人柔道比赛的分级标准,于是下定决心投身盲人柔道。2005年,她到国家盲人柔道队进行恢复性训练。经过一年的艰苦训练,袁艳萍于2006年7月在法国布鲁梅特举行的世界盲人柔道锦标赛上,以绝对优势夺得女子78公斤以上级金牌。

  从容大气,源于团队历练

  袁艳萍性格开朗,十分健谈。在9月13日举行的欢迎残奥健儿凯旋的仪式上,记者领略了这位盲人柔道“一姐”的风采。每当有熟人经过她的身边,跟她打招呼,她就会循着声音的方向跟对方聊几句。她聊天的时候肢体语言比较丰富,经常用手比划着,说到高兴的地方,还会难以抑制地踮起脚跟。她的笑声也很有感染力,会让你不知不觉地跟她一样快乐起来。

  由于在队里算是年龄比较大的队员,袁艳萍成了国家盲人柔道队的“知心大姐”。队员有什么困惑和不开心的事情,都会找她聊聊。袁艳萍也很有耐心,无论是技术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上的困难,她都会根据自己的阅历给队友们提出建议。就连教练也经常跟队员们说,“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如果我不在,可以多问问袁艳萍。”

  跟袁艳萍聊天是一种享受,她话语中处处透露出性格上的成熟和大气。当记者问及“如果国家有需要,下一届残奥会,你是否会披挂上阵?”,袁艳萍表示,虽然下一届残奥会自己将年届四十,但是如果体能和身体素质都还允许,她会义不容辞。“关键是目前国家盲人柔道队正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老队员面临退役,新队员的成长又需要时间,这个时候如果我有能力‘补缺’,也是回报国家多年来对我的培养”,袁艳萍如是说。

  袁艳萍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为人处事也相当成熟。多年国家队的训练经历和国内外的大赛经验,历练和成就了今天的她。“感谢国家队多年来对我的培养,我能走到今天全靠国家的培养和教练的悉心调教”,袁艳萍说。

  苦学英语,想获一技之长

  在一些重大国际赛事上,袁艳萍出色的英语水平总会令外国记者惊叹。其实,为了学外语,袁艳萍可是下了一番苦功。

  2003年,袁艳萍接到国家发给她的有关“退役运动员免试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专业(本科)”学习的通知,她激动万分。当时已经27岁的袁艳萍转战到她人生的第二个赛场——向英语学习发起挑战。跟比自己小八九岁的同学们坐在一个课堂上学习,袁艳萍要付出的自然更多。当时她的视力已经越来越差,只能用类似阅读器的一种辅助工具来学习,一次只能从屏幕上看见两三个单词,要看完一篇文章就要不断地移动阅读器,很累,很多时候还会漏行。即使是这样,袁艳萍依然坚持学习,并且奇迹般地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当时我们班上有一个现象就是,年龄越大的同学学习越认真。可能是我们都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吧。再加上我本身的英语基础就不是很好,不努力怎么行?”,袁艳萍说。“其实,当时想法很简单,再优秀的运动员也有退役的一天。我就是希望自己退役以后能有一技之长,可以顺利融入社会,有立足之地。”“在北二外学习外语的时候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前两年,我真的很投入,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往图书馆里钻,查资料,上自习。可是到了后两年我要备战北京残奥会,用在学习上的精力自然就减少了,当时是学校和训练场之间两头跑。”有趣的是,袁艳萍在北二外学习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柔道的历史和发展》,能把所学的英语专业与自己从事的柔道运动项目结合起来,让袁艳萍十分开心。

  在中国盲人柔道队,袁艳萍的身份除了队员之外还有老师,她在文化课上教大家英语。袁艳萍说:“帮助队友学习英文可以为他们打开新的天地,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如果队友们能用英语与外国运动员同行打个招呼,聊上几句,或者能与外国记者交流,这也能让外国人对我们中国的残疾运动员刮目相看。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外国人切实感受到腾飞的中国,不仅体现在比赛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还体现在运动员自身素质的提升上。”

  角色转换,依然如鱼得水

  成熟的袁艳萍已经规划好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为残疾人事业贡献力量。

  2006年8月,还在北二外上学的袁艳萍曾到奥组委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她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还曾为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的残疾人朋友做过主题报告。

  如今的袁艳萍,已经成为北京市朝阳区残联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残疾人体育、文艺活动的组织协调及宣传工作。记者问袁艳萍:“你如何处理好运动员与国家工作人员这两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她微笑着说:“在残联工作时,就是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柔道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会利用业余时间去训练队里转一转。其实工作和训练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只要自己把时间处理好,适应两种角色之间的转换就没问题。”

  最近刚刚从伦敦赛场凯旋的袁艳萍,已经加入中国残联的宣讲团,她将与更多的朋友分享自己刻苦训练、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给更多的残疾人和健全人以心灵的鼓舞和启迪。

  也曾脆弱, “大姐大”也温柔

  袁艳萍给人的一贯印象是意志力顽强,勤奋好学,肯下苦功夫。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已经成为鼓舞很多年轻人不懈奋斗的生动教材。然而,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袁艳萍也不例外。她告诉记者,“其实我也有想哭的时候。伤病的困扰、训练强度大只是一方面的压力,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大赛之前身边的人对自己很高的期待。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时候会让人喘不过气。在最艰难的时刻,我都想过要放弃比赛。还好有教练的关怀和疏导,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让我咬紧牙关,一路走到今天。”

  和其他爱美的女人一样,袁艳萍也总是觉得自己的衣橱里少了一件衣服。她平时很喜欢逛街淘货,每每有所斩获,心里都美滋滋的。每当换上新装,凭着微弱的视力,在穿衣镜前照着自己模糊的身影,她总会露出淡淡的微笑。袁艳萍喜欢买一些外贸休闲类的服装,每次去逛街,只要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她都会买下来。

  近二十年的职业运动生涯,让袁艳萍与家人总是聚少离多。她很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只要一有时间就飞回大连与家人团聚。她最喜欢和家里人一起去唱歌、泡温泉。在家人的眼中,袁艳萍是个不折不扣的“开心果”。她幽默风趣,每次跟家人一起出去玩,最能调节气氛,逗大家开心。

  八小时工作之外的袁艳萍其实很“居家”。她有一个爱好,就是下厨做饭。由于十多岁就到了运动队,一直吃食堂,因此,她一回到家,就特别喜欢自己动手下厨,“捣鼓”点儿新鲜玩意。“我这人最大的特点是敢于尝试。如果今天吃了一个什么很新奇的菜,明天就琢磨着自己也学着做一下。我最拿手的饭菜是做带馅的东西,比如包饺子和做韭菜盒。我做的东西口味还不错喔。”她略带骄傲,笑眯眯地说。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袁艳萍也向往婚姻生活。已过而立之年的她最大心愿是做个普通女人,工作之余能与爱人一起做家务,将来有自己的小孩儿。据袁艳萍透露,自己已有组建小家庭的计划,会跟未婚夫在不忙的时候举行婚礼。

  对于“上得赛场,下得厨房”的袁艳萍来说,人生就是一场不落幕的奥运会,在走下领奖台之后,依然要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奥运精神已经融入她的血脉,成为伴随她一生的宝贵财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