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服务 推进残疾人法律维权和无障碍建设工作
◎ 维权部 维权中心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维权部和残疾人维权中心,负责残疾人法律维权和无障碍监督与推进工作。这两项工作都直接关系着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的切身利益。
五年来,市残联抓住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及一系列惠及残疾人利好政策出台的契机,积极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维权和无障碍服务。
维权服务,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俺是盲人,咋还买票?一元钱也得掰清楚。”盲人蒋银栋乘坐公交车,售票员以他没有《盲人乘车证》为由拒绝免票。蒋先生把八方达客运有限责任公司告上法庭,要求退还一元票款并道歉。然而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迫切地需要法律援助。事件过去两年了,引发的社会思考和关注却在持续发酵,保护残疾人享受法律赋予的应有权利,帮助残疾人伸张合理诉求,仍然任重而道远。
市残疾人维权中心担负这一重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残疾人的维权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北京市建立健全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残疾人四级法律救助机构,创建了83个市级残疾人维权示范岗,建立了37个残疾人温馨家园法律服务工作站,成立了由公、检、法、司、劳动、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组成的残疾人法律救助协调机构,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综合协调,形成以各级人民法院的司法救助、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为主导,以有关行政机关、残联和社会力量提供的法律帮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建立了我市残疾人大维权工作格局。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维权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残疾人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大幅提升,组建了多支律师为主、大学生志愿者为辅的残疾人维权服务队伍和残疾人维权律师团,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残疾人法律救助网络。截至目前,共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代书、调解、代理服务4.5万人次。同时,还建立绿色通道,在温馨家园设立恳谈室、互助室等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残疾人保障法》《法律援助条例》使残疾人权益保护有法可依。以这些法律为依据,一是协商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制定出台了方便残疾人的维权政策措施,加大了残疾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二是制定了《北京市残联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编写残疾人维权教材;近6万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进行了法制培训;在 “助残日”、“12.4”法制宣传日等纪念日期间,以讲座、张贴宣传品、组织残疾人旁听审判、送法律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方式开展了200多次的残疾人法制宣传活动,发放法律宣传册、法律服务卡1250万份,营造了维权助残氛围。通过开展以上普法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我市残疾人及其亲友、残疾人工作者的法律观念,为实现首都“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目标做出了积极努力。
家庭无障碍,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绿色通道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是惠及残疾人的“民生工程”。以筹办奥运会、残奥会为契机,在实施初期,将它纳入配套实施项目和政府办实事计划,成立了由残联牵头,规划、建设、财政等部门组成的无障碍改造工程工作小组,为大力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奠定了基础。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修订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进一步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为这项工程的持续开展提供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情况各异的残疾人家庭急需个性化服务。为了通过改造真正达到使残疾人生活无障碍和更加方便的目的,全市组织开展了对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设施入户调查工作。入户过程中,工作人员向残疾人详细讲解产品的用途,推荐适合该家庭安装的设施。所有的改造项目都是在入户调查摸底,逐户确定改造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准确掌握了每个残疾人家庭的具体情况之后,有针对性地为各个家庭制定了人性化的改造安装方案。同时从市建设研究院、规划设计院、市政设计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选聘近百名无障碍专家和相关人员参与改造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
试点是家庭无障碍建设的重要一环。第一年确定500户改造任务,以后逐年递增。每个区县选取几户家庭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在试点阶段,把洗澡、做饭、上厕所、下厨房和进出门道等与残疾人日常生活最密切的设施作为重点改造内容,针对聋人、盲人听觉和视觉障碍的特点,配备闪光门铃、闪光水壶、语音电话、盲人语音软件等无障碍用具。
试点之后,针对反馈制定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规范、设计施工技术要求,明确了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的工作程序、改造项目、产品规格,对管理工作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汇总起来修改实施方案。其中一个重要修改就是,为满足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的需要,各区县还普遍对残疾人住宅楼道、单元门出入口以及农村院内路面进行配套改造。如选择具有防菌健康、表面温差小、手感好、美观防滑、耐腐蚀的钢芯尼龙无障碍扶手和折叠浴椅等系列产品,确保残疾人使用安全、舒适。
工程建设阶段的要求是保质保量。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确定了一批有资质、有爱心、有经验的施工队伍承担改造任务。同时邀请专家通过现场检查和电话随机抽查等形式开展质量监督;聘请会计事务所对改造经费进行跟踪审计。
住宅公共区域改造,不仅可以方便残疾人,同样方便社区的老人、儿童和全体居民。西城区北营房西里社区的李秀慧,因患有先天性疾病,双下肢严重变形,只能靠坐轮椅代步,家门口虽然只有三级台阶,却像三座大山挡在面前。家庭无障碍改造后,楼门口修了标准坡道,室内安装了方便扶手,卫生间配装了专用浴椅。现在她不仅自己可以在家料理家务、做饭、洗浴,还能坐着轮椅走出家门到小区买菜、购物、健身。现在不仅生活能自理了,参与社会的信心也增强了。她动情地讲,家庭无障碍改造就像给小鸟插上了翅膀,让我飞出了禁锢多年的家,融入了社会,我会更加珍惜生活,自立自强,回报社会。截至目前,全市6.8万户肢体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这些家庭通过无障碍改造直接受益,达到了政府做实事、残疾人得实惠的效果。
可视闪光门铃,为聋人家庭带来福音
2011年11月14日,家住体育馆路街道的残疾人杜来顺成为首位聋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受益者。施工方在区、街残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为其上门安装可视闪光门铃。来访人按下门铃按键立即发出声响,伴有闪光和振动,同时通过摄像头在屋内电子显示屏中呈现来访人影相。残疾人表示有了这个设备再也不会错过亲友的来访了,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安全。
配装前的准备工作繁杂而必要。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市、区两级分别成立了可视闪光门铃配装工作小组,从上至下,都设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起草下发了《关于做好可视闪光门铃统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配装工作的人员范围,提出了调查方法,深入到每一户聋人家庭进行宣传、登记,有安装需求的聋人家庭每户都填写了《可视闪光门铃配装登记户表》,汇编成册后报区县聋人协会进行审查,经过层层把关后,报市残联备案,确保了登记清楚,数字准确,不落一户,不差一人。
这项民心工程共配装可视闪光门铃2.7万套,受到聋人朋友的普遍欢迎。在家没生活障碍,在外有法律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首都残疾人将越来越便利地融入社会生活,共享首都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