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1  >  2011年第二期

幸福来敲门

  发表时间:2011-06-07 【字体:

◎李楠

  如今,“幸福感”成了一个相当热门的词语,可是如何才能感到幸福呢?美国最近的一份幸福指数调查中,65岁的华裔老人王先生当选为“全美国最幸福的人”。他的人生哲学是:“悠然自在地面对生活,幸福自然就会来敲门。”
  其实面对“幸福”这个词,谁也无法给它定义。每一个人都会有着自己的幸福观,并且会努力追求他心中期待的那份感受。
  一次,和朋友们外出郊游。大人们或坐或卧,有的轻声低语,有的谈笑风生,脸上都洋溢着难得的享受和惬意。而孩子们则是或跑或跳,相互追逐游戏,散发着童真年代特有的活泼。一个孩子跑累了,满头大汗地坐到了我的身边休息。
  “高兴吗?”我微笑着轻声问他。
  “高兴!”孩子兴奋地亮着嗓子回答我。
  “你们多幸福啊!”我羡慕地感叹着。
  孩子没有回应我,只是自顾自地喝着杯中的饮料,刚刚写在脸上的那股兴奋劲儿慢慢地平静下来。
  “你觉得自己幸福吗?”
  “不幸福!”孩子斩钉截铁的回答令我有些摸不着头脑。
  我依然沉浸在这个孩子带给我的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忆中,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年龄段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是最幸福的。
  “你刚刚不还挺高兴的吗?”
  “高兴是高兴,只是这一会儿高兴。可是平时我根本就不觉得高兴,也不幸福。”孩子的情绪变化很快,说起这些小嘴儿噘得高高的。
  “这孩子,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啊?天天吃喝不愁,上学车接车送,我们小时候哪儿享受过这待遇呀!”孩子的妈妈责怪而又感叹地说。
  “就是不幸福!你们每天给我留那么多的课外作业,给我报了那么多那么多的补习班,我每天连一点点玩儿的时间都没有。每天除了写作业就是练这练那,我都烦死了!”孩子委屈地说着,因为着急,刚刚落下的汗又调皮地爬上了那颗小小的脑瓜儿。
  “废话!身在福中不知福!”孩子妈妈有些生气地回应道。
  听了这母子俩的对话,我颇为感慨。
  妈妈有理由责怪、感叹和生气,因为自己的确极尽努力地为孩子创造着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身为人父母,他们也许是有着高学历、高收入的白领阶层,也许是经营着自己的大公司、小企业的老板经理,也许是机关单位的普通职员,也许只是一名辛勤工作的打工者。不能否认,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父母对子女博大宽容的爱使得他们再苦再难,也会为孩子无私投入而毫无怨言。但有时,恰恰是这份“爱”带给了孩子们沉重的负担。在孩子看来,这可能就是要求他们努力学习、老实听话、出人头地的砝码,本该有的感恩转化为了反感,本该至亲至爱的父母却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此时,父母感到委屈,怎么自己的付出就那么不值钱?怎么自己的孩子就那么不领情?
  仔细想想,孩子的话也不无道理,“高兴”与“幸福”之间的确无法完完全全地划上等号。在孩子眼中,他们的“幸福”就是能够享受这个年龄阶段的生活,比如同伴间的游戏、适时地放松玩耍、适量的自由时间等等。按照人一生的发展规律和各阶段的年龄特点,我们确应该给孩子更大的空间,以释放他们率真的天性。“高兴”也许只是伴随着对一时、一事的感受,是一种基本的情绪情感。而“幸福”则是一种更持久的状态,它是贯穿于一生的主观体验。我们知道,随着个体的成长,要经历几个重要的年龄节点,人生的每个段落里都有其需要完成的心理层面的特殊任务。如果在年龄发展阶段的更替中,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些应该完成的任务,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就有可能受到消极的影响,心理成熟水平也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讲,他们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发生质的飞跃。而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好处在关键敏感且思想充满矛盾争斗的青春期,这个时候的“幸福感”也许会伴随和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在我看来,“幸福”不能强求,它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自然流露出的那些快乐、感动和满足,它是在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中收获的心灵硕果。
  幸福是满足需要。心理学中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广为人知。他将人的基本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又被归结为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每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需求层次的发展。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莱亚德认为饮食、健康、朋友、婚姻、信任、工作等6个因素对我们的幸福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拥有了归属感和社会价值感并且得到人格的肯定时,就会获得幸福感。
  幸福是感谢生活。我曾用前面那个孩子的例子询问另外一位大姐。大姐的女儿今年上初一,和觉得不幸福的那个孩子年龄相仿。她的孩子有时也会抱怨家长对自己的约束,觉得生活并不快乐。大姐说,其实孩子能否正确感知幸福,责任还在家长。女儿升入中学后,总觉得学校离家远了,每天上学太辛苦。妈妈告诉她,自己上学的时候学校在望京、家住在昌平。她每周回一次家,需要到东直门、德胜门换乘两次公共汽车才能到站,下车后还要走上半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家。女儿听了很吃惊,也无法想象妈妈描述的那种场面。现在,她有了一辆自行车,每天骑行20分钟就可以到达学校,她说和妈妈比起来,自己很幸福。有时,富裕的生活和充足的物质条件保障,使孩子们体会不出什么是不容易,他们不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条件,甚至会认为好日子是生来就有、理所应当的,这种优越感反而使孩子丧失了幸福感。不同生活的对比、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生活中存在的挫折对每个人来讲,并不完全是坏事,反之它会激发我们的动力,让我们去体会拼搏中的快乐。每一份经历都是值得珍惜的,我们要感谢自己,感谢生活。
  幸福是乐观豁达。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的加重,工作竞争的激化,使得现代人日感身心疲倦,简单的欢笑和快乐似乎就这般慢慢变得遥不可及,“幸福”就成了更加奢侈的东西。心理学家岳晓东博士告诉我们,用一颗平常心辩证地看待人生,有效地宣泄情绪并学会用幽默化解问题,与别人分享快乐,我们就会拥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奶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盐,小儿子卖伞。如果遇到天阴下雨,老奶奶就发愁了:“糟了!大儿子的盐卖不出去了!”可是等到晴天出太阳,她又发愁:“糟了!小儿子的伞又卖不出去了!”所以,她成天愁眉苦脸,担惊受怕,一直很烦恼。结果,两个儿子也受她影响,心情很糟糕,生意自然做不好。老奶奶遇到个智者,告诉她:“您不如换个心境想问题。下雨时想:‘太好了!小儿子的伞可以卖出去了!’出太阳时就想:‘太好了!大儿子的盐又可以卖出去了!’”老奶奶真的照智者的话去做了。果然,她的心情变了:不论天气怎样,她都很高兴,每天活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两个儿子的生意也红火了起来……其实两个儿子的生意没啥变化,天气也还是老样子:雨照下,天照晴,但老奶奶的心情变了,世界就变得大不一样了。
  “幸福”很公平,它就像一面镜子,只要幸福的人去看它,自然折射出弯弯的眉毛和翘翘的嘴角。“幸福”没有尽头,只要善于发现,我们总会察觉到它的足迹在伴随着幸福的人奔跑。幸福随时都会把您的房门敲响,希望您每时每刻都能与“幸福”拥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