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复发后的思考
◎张玉刚
一般认为小儿麻痹症在发病两年以后留下后遗症,病情不再恶化,但也不易好转,患儿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残疾状态。但近年来许多医学专家通过实践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指出有一部分患过小儿麻痹症现已“痊愈”的人,在患病30~40年以后病情仍可复发,出现新的类似小儿麻痹症的症状,被称为小儿麻痹后发综合征(PPS)。患者表现为:极度疲劳,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肌肉、关节疼痛以及肢体瘫痪和肌肉萎缩。这一情况提醒我们,患过小儿麻痹症现已稳定的患者,如果出现以上的症状,应该立刻去医院就诊,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小儿麻痹症,又称“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是由于脊髓前角灰质炎病毒急性感染,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出现受累脊髓节段的局限或广泛的,不对称或对称的、无感觉的、弛缓性的肢体瘫痪。从50年代末期,普遍推广疫苗预防以来,发病率已大大降低。但许多患小儿麻痹症的患者却为其后遗症所累,造成终身残疾。过去认为小儿麻痹一旦形成肢体瘫痪,病情不会进一步发展,无需治疗。但是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小儿麻痹患者病情仍在缓慢发展。其体内的脊髓灰质炎病毒长期存在体内,继续毒害脊髓前角细胞,造成瘫痪肢体肌肉萎缩加重,甚至健侧也发生肌肉萎缩。
医学研究都是以病例为依据的,欧美和台湾小儿麻痹症大规模肆虐的年代比我国大陆早,这方面的研究也比我们领先。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医生最先注意到相当部分小儿麻痹症患者在40岁之后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和肌肉痛性痉挛、继发性骨关节炎以及渐进性软弱疲乏等症状。有的患者出现头晕、头痛、难以耐受寒冷,有的还会出现口吃、吞咽困难、呼吸功能不全等,导致一些患者难以继续工作,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这一情况被称为“小儿麻痹后期综合征”或“小儿麻痹后发症(PPS)”。美国麻痹型小儿麻痹患者至今仍有160万人存活,他们中约有22%已经出现PPS症状。我国小儿麻痹矫治专家、北京肢残矫治中心秦泗河教授等,在国内检查了183例38~60岁的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人,符合PPS诊断标准的有47例,占27%,其中26例单侧下肢小儿麻痹病人中5例健肢也发生了肌肉萎缩,说明我国与国际上PPS发病情况大致相同。目前,国际上PPS尚无根本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无任何药物能终止其发展,治疗仅限于减轻症状和延缓病程。
中医中药及康复理疗方法对改善肌肉萎缩、无力、腰酸痛、背痛、不耐劳动等临床症状,恢复肌肉容积及改善或延缓病情进展,预防PPS有很好的疗效。平时要注意不要使患肢做超负荷的增强性的锻炼,可采用坐位或俯卧位进行伸膝、屈踝、伸髋等不引起疲劳的锻炼。预防感冒、感染,避免受风寒、潮湿,多食高蛋白、高营养、高热量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以防PPS发病。
你可能也有过“极度疲劳,肢体软弱无力”的感觉,你一定是把它归于劳累和自然老化,实际上是小儿麻痹在作怪!记住疲劳对于我们有不同的原因,因为我们是小儿麻痹患者。
每过几个月就有我熟悉的患者的肢残朋友摔伤和骨折的消息传来,这些事故不仅带来伤痛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生活能力明显下降。这说明“小儿麻痹复发”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它正在我们身边频繁发生。因此我们一定要大力普及这方面的知识,让朋友们能够科学地对待它,认识它的客观性、及时调整、积极防范,才能掌握主动。
我们一定要相信科学,重视专家的建议,因为他们的观点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中国康复中心的一位专家说:如果你现在走路比原来费劲多了,没架拐的建议你架拐,一直架拐的建议你在一定场合尽量使用轮椅。目的是减轻肢体的负担,避免过度劳累和摔伤。对此我们从感情和习惯上可能还难以接受,但至少值得认真思考。
我经过调研发现两种类型的患者复发几率较高:一种是发病时病情较重而后遗症较轻的,另一种是患病部位长期过于疲劳的。
我们早已过了发育的年龄。过度的体力消耗达不到“锻炼”效果,反而对身体是一种伤害。腰有毛病的朋友不要参加轮椅竞技比赛,更不要开着残摩去长途跋涉。我们一定不要过度消耗我们的精力和元气。爱护身体,适量运动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
朋友们,为了未来的几十年,为了不给家人增添负担,我们一定要格外珍惜和爱护我们患病的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