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1  >  2011年第二期

西城区:提高社会保障质量全面提升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

  发表时间:2011-06-09 【字体:

◎毕 燃

  “十一五”时期,西城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显示出了强劲动力,区域助残资源分布实现由差异较大向趋于均衡转变;残疾人工作服务模式实现由单一供给向人性化的多元服务转变;残疾人工作服务对象实现由服务特困人群向服务残疾人群体转变。残疾人康复、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公共服务覆盖面和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扩大,残疾人生活明显改善。

教育就业篇

  家住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的小兰(化名)在以优异的成绩走出大学校园的时候,对未来的个人发展充满了自信,但因为情感纠葛,致使她精神残疾,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虽然已经处于稳定期,却始终没有走出家门实现就业。家人托朋友、找关系,小兰也硬着头皮去过很多招聘会,但都被委婉地拒绝了。看着越来越脱离社会的小兰,一家人的内心十分焦虑。
  2009年夏末的一天,社区残协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尹旭红兴冲冲地来到小兰家。一进门,将一份宣传品塞到小兰手中:“我喘口气,你先看!”小兰接过宣传单,标题醒目的大字让她眼前一亮——《北京市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个体就业暂行办法》。“爸、妈!你们快来呀!”小兰用响亮的声音呼唤着父母。
  北京市残联、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联合发文,加大了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的工作力度。小兰作为第一批享受到此项政策的人,她倍感荣幸。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小兰经过市场调查,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看中了茶庄经营这个行业。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决定和命运一搏。街道很快给她办理了创业资金扶持手续,将2万元的扶持资金送到了她家,并且一同为小兰选定了石景山一处临街的铺面。茶庄很快就运营起来了,并且有了一点小的成绩。街道残联的工作人员回访她的时候,小兰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如果还有残疾人朋友想创业,我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
  五年来,西城区有5077名残疾人实现就业;编制了全国首部残疾人职业指导专业教材,建立了师资培训库;大力拓展一体化的残疾人就业服务,重点开发居家照料、公益宣传等社区就业;深入挖掘“无围墙工场”重残人就业模式,以希联圆梦残疾人销售中心为依托,结合什刹海烟袋斜街残疾人手工艺品专卖店,创建了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手工艺技能展示于一身的残疾人品牌,极大地改善了中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特教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实现“零拒绝”。全区有就学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对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学生、残疾人子女学生实现高中及以上教育阶段学费全补贴。

保障康复篇

  截止“十一五”末期,西城区共有4698名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重残人生活补助,1390名重残无业人员按月领取生活补助。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残疾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形成了稳定的制度性保障。16岁以上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居家服务范围。贫困和重度残疾人优先享受到了廉租房等基本住房政策保障。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8310例、开展偏瘫康复训练1210例、免费发放小型辅助用具12274件、为18人植入人工电子耳蜗和耳蜗升级。借助国际先进理念,承担了中国残联与克里斯托弗防盲协会(简称CBM)国际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合作项目。区域内有需求的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已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
  提到罗圆,大家都发自内心地竖起大拇指。而如果你是第一次见到他,谁都不会把他和北京市交谊舞大师联想在一起。因为偏瘫,罗老师的右侧肢体功能丧失很严重。他很少和人提起病史,只是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希望大家都要珍惜。在经过了多年的康复训练与学习后,罗老师不仅站了起来,而且在残疾人中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康复专家”。
  在西城区残疾人活动中心二层的康复大厅,大家总能听到优美的舞曲响起,那是罗老师在带着学员们跳舞。罗老师曾获得北京市交谊舞比赛的一等奖,而从跳舞中进行康复训练也是他自己总结出的一套经验。“跳舞不仅帮助我们愉悦身心,而且能进行肢体运动训练,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把枯燥的康复训练变为吸引人的文体活动,大家的参与热情肯定高。”这是罗老师自己总结出的一套康复方法——结合交谊舞动作,有针对性地提高肢体某部位的活动,在增强肢体肌肉运动的同时,能够很好地让肢体达到自然弯曲的角度,帮助残疾人摆正训练身形。
  罗老师还有一个绝活——埋耳豆。每次罗老师到残疾人服务中心活动,大家总是围坐在他的周围,让他给“埋耳豆”。在康复期间,罗老师阅读与学习了大量的中医理论知识,对于穴位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乐于助人的他更是利用这个“新技艺”无偿地为大家提供服务。为此,他还成为了一名社区康复指导员。

社会活动篇

  关心残疾人,是继承奥运遗产、建设“人文北京”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西城区一批残疾人代表在各级人大、政协履行职责,建言献策。266名残疾人专职委员、近千名社区残疾人工作者成为基层服务骨干。一批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成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或培训讲师,活跃在赛场内外。“特奥进社区”、“快乐残奥”等活动,覆盖区域内所有社区残协。残疾人竞技体育成绩卓著,在国内外重要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200多枚,一人获得2008年北京残奥会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北京市残疾人曲艺培训基地落户西城,成立了全市首家残疾人美术家协会,区残疾人艺术团、器乐队、声乐队、舞蹈队、戏曲队等骨干团体在全市文艺汇演上获得多项荣誉,赢得了社会的尊敬和赞扬。
  天桥是老北京曲艺的摇篮,皇城文化更是在西城具有丰厚的人文积淀和艺术传统,聚集了一大批曲艺文化方面的知名表演团体和闻名中外的表演艺术家。在这里,广大的残疾人朋友同样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地区残疾人当中卧虎藏龙。京剧、快板、相声、抖空竹等传统艺术和民间技艺在残疾人朋友活动当中相当活跃。在市区残联和曲艺界的支持下,在残疾人朋友的积极响应中,北京市残疾人曲艺培训基地落户西城。
  众多的曲艺大家与残疾人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北京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刘砚生先生在长期指导残疾人琴书学习中,被残疾人的自强自立的精神所感染,肢体残疾人张霞,视力残疾人张红、周爱华正式拜入刘砚生先生门下。汇聚了众多大家的帮助后,残疾人曲艺人才辈出,残疾人曲艺项目不断增加。相声、快板、京剧等活动小组相继成立,并在曲艺界艺术家的指导下,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残疾人曲艺文化作品。在2010年国际残疾人日前夕,曲艺基地的残疾人朋友们精挑细选了部分节目,为近2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10多家中外媒体举办了一场“跨越国界、携手同行”文艺演出,得到了中外嘉宾的高度评价。

展望“十二五”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北京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建设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也是西城区加快推进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创建城市美好生活,建设世界城市示范区”发展目标的确立,社会公共需求多样化以及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西城区必将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残疾人事业地位作用将更加突显。残疾人主体意识也将不断增强,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热情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的多元需求日益增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西城区将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特性,完善制度,强化基础,为建设西城区“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建设世界城市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