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回眸与展望
◎《挚友》编辑部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在过去的5年中,在中国残联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首都残疾人事业积极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部署精神,紧紧抓住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历史机遇,服从服务于首都建设发展大局,以建立残疾人工作首善之区为目标,以制度建设和服务创新为重点,加大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力度,初步构建起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基本制度框架,做到了残疾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康复“全覆盖”,社会救助“无盲点”,基本生活、基本住房“有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零拒绝”,残疾人就业有岗位;残健之间、城乡之间各方面状况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十一五”的5年,是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5年,是社会环境显著改善的5年,是残疾人受益最多的5年。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首都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首都“繁荣、和谐、文明、宜居”首善之区建设,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残疾人状况与全市平均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城乡差别仍然非常明显;残疾人事业在技术、人才和信息化等软件服务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基层基础工作依然薄弱;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城乡一体化程度还不足,保障的标准相对较低;残疾人服务体系还不能做到人人可及,现有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与残疾人类别化、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政府部门各负其责、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以及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引导激励机制亟待健全,残联组织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有效发挥作用。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近期即将出台,未来5年,残疾人事业将实现如下跨越式发展:
形成比较完备、具有首都特色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完善城乡统筹、部门协调、适度普惠、兼顾特性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措施,逐步增加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福利项目,基本形成与首都民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格局,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福祉,确保残疾人保障水平领先全国。
形成覆盖城乡、人人可及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重点、机构为补充的残疾人服务网络,积极发展残疾人服务业,深入拓展满足残疾人特殊需求的服务项目,不断健全各项服务标准和质量监督机制,大力推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在残疾人服务中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残疾人服务规范化、精细化、现代化水平,实现残疾人“康复有条件、在家有照料、出行无障碍”和享受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便利、充分,创立首都“温馨服务”品牌。
形成健康持续、充满活力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机制,建立职能部门考核监督制度,促进残疾人事业进一步融入大局。加快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大力培育面向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充分激发民间和基层创新活力,形成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的残疾人服务发展格局,使社会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更加广泛,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更加充分。
形成人人关爱、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环境。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发挥媒体、志愿者、社会单位、残疾人等多个主体的作用,全方位扩大残疾人事业社会影响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营造关心、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使残疾人事业成为提升首都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平台、宣传首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阵地、反映首都和谐宜居特色的重要窗口。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5年,首都残疾人工作将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使残疾人权益得到更好保护,社会参与更加充分,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