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残疾人享有高质量的康复服务
◎ 刘会生 王永真
2009年底,石景山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北京市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的荣誉称号,抚摸着沉甸甸的奖牌,区残联、卫生、民政、教委、公安等单位负责康复工作的同志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的辛勤劳动获得了丰收。
在科学发展上下功夫
家住金顶街街道的智障人邹某过去不爱说话,不与人交流,干什么都要奶奶陪同,更别提参加劳动了。但自从参加了温馨家园的康复劳动,她已经能独立制作宫灯、串珠子、上台演出节目了。她的家人说:“参加康复劳动,不仅锻炼了她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也锻炼了她的耐心和细心。她走出家门,结识了许多朋友,学会了技能,增强了自信心,减轻了家庭负担。”
康复是改善残疾人身体功能、使他们回归社会的重要基础。为了更好地统筹残疾人康复工作,提高康复工作覆盖率,石景山区的残疾人工作者把康复服务落实到社区,延伸到家庭,服务到个人,形成了政府为主导、部门协调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康复工作格局。为了让残疾人在社区更好地康复,区残联完善了网络系统。区、街、社区三级分别成立了由当地分管领导为组长,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社区康复领导小组,形成了区、街、社区三级社区康复管理网络,负责牵头协调、制定规划、组织实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同时,建立了以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为龙头,街道康复服务指导站、社区康复站为基础,家庭康复为依托的康复服务网。投资100万元对街道康复指导站、社区康复站的康复器材进行了补充,并成立了由辖区二、三级医院和康复机构组成的肢体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听力言语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等六大中心。三大网络的完善,巩固了以区级康复机构为龙头,街道康复机构为枢纽,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家庭康复点为基础的社区康复工作格局,使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石景山区的近3万名残疾人享受着全方位、多层次的康复服务。现在,该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康复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
为了使康复服务更及时,石景山区实行上下联动。区残联将今年新办理残疾证的1468名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信息及时返回社区,由社区根据残疾人康复需求为其提供服务;区残联还与医院、社区建立了联动机制,使病人在医院得到救治后能够及时到社区进行康复训练;为了让12000名残疾人在家就能联系上康复人员,他们发放了写有社区康复志愿者姓名和联系电话的康复服务手册。
在服务个性化上做文章
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已成为康复工作的新趋势。3月16日,根据区委书记荣华在陪同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翟鸿祥到残疾人王严岩家走访时的指示,区残联负责康复的同志和老山街道残联工作人员、康复师来到老山西里残疾人王严岩家中,为她提供了扣带可调弯头叉勺、水杯夹持托架和扣带式可调圆梳等12件生活自助具。在康复师手把手的帮教下,王严岩很快学会了这些器具的使用,并按着康复师为她量身制作的康复计划进行康复。
为了给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经区残联、卫生局、经信委与市康复中心共同协商,由市康复中心专家通过互联网指导社区康复人员在残疾人家里为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家属,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
盲人定向行走是一项新的康复训练服务。为了让盲人参加这一训练,康复人员采取一对一的训练形式,对每一位盲人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在训练中,首先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打消其顾虑,并教他们如何使用盲杖;如何识别边缘线,如何上、下台阶,如何乘座公共汽车和过马路。通过训练,156名盲人通过了考核。现在,他们已能独立到附近商场购物,到社区办理事务。五里坨街道的盲人陈某激动地说:“过去,我想出家门,但怕摔。现在,我能到超市购物,还可以乘车去市、区残联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生活丰富了,生活能自理了。”
聋儿语训是一项抢救性工作,为适龄聋儿安装电子耳蜗、佩戴助听器,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可以得到康复。但以前,有些聋儿家长因怕别人知道孩子残疾名声不好,不愿让聋儿参加语训。为此,区残联想尽了办法。一是通过区电视台、周刊在每年的爱耳日、助残日宣传聋儿康复的重要性,做好对家长的说服工作;二是举办机构康复、家庭康复、家长培训班,使聋儿家长思想得到了转变;三是根据各街道筛查的聋儿名单,电话询问情况,进行政策宣传,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使23名聋儿到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金顶街街道的肢残人冯某因个子小,用多种型号的轮椅都不合适,区残联就请来市里的专家和厂家为他特制了一个轮椅,使他深受感动。石景山区各级康复机构依托社区,深入残疾人家庭,收集残疾人对用品用具的需求信息,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用品用具配发,5年来,共提供残疾人用品用具36个品种、8941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了广大残疾朋友的一致好评。
在提升康复质量上夯基础
提升康复服务的质量是康复工作取得成效,实现其应有作用的重要途径。而要提升康复服务的质量就要增强康复工作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为此,区残联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社区福利主任、康复协调员,社区康复医生对14792人次的残疾人进行了康复需求调查。在康复档案的管理上,实行了“三类六档三十六薄册”制度,对有康复服务需求的残疾人全部建立需求档案;规范辅助器具供应站,实现了辅助器具服务站标牌、设施、设备的7规范7统一,在配发辅助器具过程中,实行了“两表、一片、一回访”制度,即方便了残疾人使用器具,又使他们在康复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
3月19日上午,德林义肢矫器(北京)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区残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老山西里的肢残人郜某家,对她免费安装的假肢使用情况进行回访。当她反映假肢的口紧穿脱不方便时,厂家当场用专业设备进行修理,直到她满意为止。同时,还将使用假肢康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告诉她。郜某激动地说:“政府免费装假肢,厂家入户回访送维修到家,真是以人为本,让我们一家太感动了。”
为了进一步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石景山区建立了残联与卫生、民政、教委、公安等单位每月一次的联系会制度,对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指标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康复技术专家组每月深入社区和职业康复劳动基地指导康复工作,为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提高康复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升康复工作质量的又一重要内容。区残联每年都要与卫生局等部门对社区康复协调员、专业技术康复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他们参加市康复指导中心和市康复协会举办的“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技术骨干培训班”、“智障儿童早期发现与教育训练技术人员培训班”等各种培训。
针对不同类别的残疾人的需求开展的四项康复工程,进一步提高了康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施以“石景山发展我听到”为主题的听力残疾人康复工程,使70名中重度的听力残疾人得到了免费的耳背式助听器;实施以“石景山发展我看到”为主题的视力残疾人康复工程,为2239名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使97名盲人得到免费配发的盲杖,45名低视力患者得到了免费配发的助视器;实施的以“石景山发展我走到”为主题的肢体残疾人康复工程,使662名残疾人免费得到了假肢、矫形器、轮椅、助行器和腋拐等5种器具;实施“石景山发展我参与”为主题的精神和成年智障残疾人康复工程,推广鲁谷行政事务管理中心重兴园职业康复劳动基地经验,组织294名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智力残疾人、稳定期的精神残疾人和其他残疾类别的中、重度残疾人参加职业康复劳动。
3月10日,石景山区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召开,区康复办主任、副区长石玉贵郑重宣布:2010年要整合资源,加强协作,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认真查漏补缺,针对薄弱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