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先导全面推进东城区残疾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东城区区政府
近年来,东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和市委17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化组织建设为先导,以健全体系、规范队伍、完善服务功能为目标,加强区、街残联和社区残协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区现已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残疾人组织网络体系。
目前,全区所有街道残联均配备了正科级专职理事长和专职干部,实行干部双重管理;所有社区都成立了残协组织,配备了社区专职委员。除成立五个残疾人专门协会外,还成立了区残疾人体育运动协会和10个文体团队。按照基层残疾人工作上下联动、统一规范的要求,残联系统实行“七个统一规范”,即:组织机构、基础设施、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工作制度、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残疾人事业实现健康发展。东城区相继荣获“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区”、“全国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示范区”、“全国先进残疾人之家”、“全国残疾人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等国家和北京市10多项荣誉。
一、面对“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新挑战”,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强化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
2010年,东城区再次进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重心下移;精简机构、强化服务。将街道原有的科室合并整合,完善功能,残联也将进行调整,基层残疾人组织面临着全新挑战。面对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形势,区政府相关部门和区编办及时与残联沟通研究政策,制定下发了《关于在街道机构改革中进一步明确街道残联机构设置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全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中实现了残联机构保留、专职理事长单设、职责单列,工作经费纳入街道财政预算的目标。使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在体制改革、精简机构的大环境下,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面对“社区改革新挑战”,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全面强化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
200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东城区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在社区进行深刻改革,优化机构,整合资源,成立了“三委一会一站”,其中社区服务站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能范围。面对社区改革形势,东城区以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为目标,全面强化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2007年,东城区圆满召开了第五届残联代表大会,选举出了新一届主席团委员和代表,整体素质较高,结构更加合理,参政议政和社会活动能力显著增强;根据残疾人事业发展要求,公开选聘学历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实现由专职型向全能型转变”。随着残疾人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残疾人工作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残疾人工作者由专职型向全能型转变。东城区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的培养,一方面加强部门之间的轮岗交流,使残疾人工作者全面掌握各项业务工作;另一方面定期开办专题培训班,不仅讲授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还开办心理疏导、助残技巧等课程,培养全能型人才。三是“实现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工作职能转变”。为适应社区改革要求,拓展岗位需求,东城区整合社区残疾人辅助器具站、全科医生工作室和计生工作室等资源,残联与卫生、计生等部门协调,建立“社区健康之家”,残疾人专职委员作为健康之家管理人员,承担残疾人康复及健康教育等工作,使其业务职能更加规范。
三、面对“社会化建设新挑战”,健全三个机制,强化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源动力
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1+4文件),将残联确定为“枢纽型”服务组织。东城区充分发挥枢纽型服务组织作用,健全了三个机制,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化管理。区残联加强对民间组织、社团组织的指导、服务与管理,健全了规范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相继出台了《东城区残疾人文体团队经费使用暂行管理办法》和《东城区残疾人专门协会经费使用暂行管理办法》,在日常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二是健全服务机制,实现“三个活跃”。区残联在办公场地、人员设备、经费保障上对各类民间组织给予支持和服务,注重发挥各类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区残疾人体协组织作用,组建轮椅舞蹈、太极拳等残疾人文体团队,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三个活跃”。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各团队充分诠释“超越、融合、共享”理念,积极参与、奉献奥运会、残奥会。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发展。区、街残联有效发挥“枢纽型”组织作用,与万家安全系统公司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残疾人服务项目社会化运作”等模式,整合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居家助残等特色服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四、面对“残疾人组织代表作用新挑战”,强化基层残疾人组织代表性和民主性
东城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残联《关于进一步发挥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代表大会代表作用的意见》和市残联相关文件精神,及时制定《东城区各级残联代表大会代表履职实施办法》,建立了区残联理事会领导联系基层、代表联系基层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履职情况反馈等制度,密切了残联组织与广大残疾人的血肉联系。每季度召开工作通报会,采取座谈、调研、提案等方式听取代表意见和建议,了解实际困难和需求,维护好残疾人的切身利益。今年两会期间,残疾人三轮车长安街限行和残疾人驾车政策,影响了残疾人群体稳定。区残联理事会领导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到残疾人的实际困难,与残疾人代表共同向交通等有关部门呼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妥善化解了重大信访事件。
五、面对“服务需求多元化新挑战”,强化服务平台建设,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优质便捷服务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残疾人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东城区以强化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努力为残疾人提供优质便捷服务。一是借助奥运会、残奥会契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东城区建立了两个具有超前理念,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高层次综合性服务“中心”,即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职业康复中心,其中: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400余平米,发挥了指导、服务、辐射功能作用。几年来,共有2000余名残疾人接受了康复训练,1.5万人次残疾人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今年全国助残日前夕,作为全市首家面积达2300余平米的残疾人职业康复中心的落成启用,标志着东城区残疾人事业实现质的飞跃。中心建有职业康复劳动、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盲人按摩指导、职业技能培训、日间托养、生活技能训练和文体娱疗等七个功能区,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特别是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从扶手的安装、盲道的设置、到无障碍电梯、浴室和卫生间的设计,每个细节都彰显着以人为本、有爱无碍的理念,体现着为残疾人服务的周到、细致。二是以残疾人温馨家园为阵地,实现残疾人服务网络全覆盖。东城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温馨家园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东城区加强残疾人温馨家园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确定了温馨家园项目经费、人员队伍、监督评估和扶持奖励机制,充分发挥了残疾人温馨家园阵地作用。截止目前,东城区已创建了24个具有东城区品牌特色的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十个街道级温馨家园基本实现不少于300平米的固定场所,使残疾人不出街道和社区就能得到全方位服务,实现了残疾人服务网络全覆盖。三是将社区作为服务残疾人的直接平台,在社区服务站和温馨家园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为残疾人提供一站式办公服务,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水平。
在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中,广大残疾人工作者深深体会到:一是夯实基础、纳入全局,争取领导和社会支持,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二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和制度,是基层残疾人组织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转变方式、履行职能,按照枢纽型组织建设要求推进残疾人事业,是促进基层残疾人组织发展的有效途径。四是完善网络、健全体系,强化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残疾人组织服务残疾人的核心和关键。五是强化宣传、扩大影响,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是残疾人组织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