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0  >  2010年第六期

忆德磊

  发表时间:2011-03-07 【字体:

◎安鲁平

  今天是德磊的祭日,时间过得真快,整整一年了。

  我与德磊虽没有见过面,但却有着长达几年的电话联系,他写稿投稿,我编稿发稿,倒也默契。只是在发稿数量上不算多,这给我留下了不少遗憾。想到如今,他人已走了,我也离开了编辑岗位,那从前的默契不会再有了。

  德磊走得太早了,出乎我的预料。他的模样我在《挚友》杂志上见过:胖胖的,留短发,躺在床上,微笑着。身边好像有台电脑,据说他的电脑技术很不错,还考了级,那些稿子都是他自己用电脑打出来的;他的声音也有特点,虽然尚未完全脱离童音,但那口气还是有了男人的味道,很直、很冲,没有一丝顾虑。然而就是这种“率真”却让我曾经感到很不习惯。“叔叔,我又写了篇稿,您给修改一下发了吧!”“叔叔,我怎么还没收到稿费呀?”他直来直去,永远不会像与他同龄的女孩儿崔莹那样含蓄。“稿子能发已是照顾了,还追着要稿费,仿佛是有些过分了。”就连同屋的编辑也这么想。然而有一点我们却忽视了:忘了他是残疾人,迫切需要体现生存价值;忘了他的年龄,他还是个孩子。

  德磊去世的消息是第二天也就是9月8日他的妈妈李燕双电话告之的,主要是想感谢报社长期以来对孩子的关照。话是哽咽的,听得出来很悲伤,恐怕已是欲哭无泪了。这样的感情我能理解,她们夫妇只生下这么一个残疾孩子,把爱都给了他。

  听到不幸的消息,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自责,认为当初真不该对德磊有那样的想法,现在人不在了,连个解释的机会也没了。记得当时我手里还有一篇德磊寄给报社的稿子没有发,标题是《最可敬的人》,李燕双跟我商量,能否在报上发一下,她说这是孩子最后一篇稿子了。我理解她的心,带着深深的自责,细细地编了德磊的这篇绝笔,还在前面特别加了“编者按”,以表达对他的哀思,希望大家向他学习。

  夜深了,我独坐在暗淡的灯下,点上一支烟,望着一缕腾升的青色,不禁又生出酸楚的感怀:德磊患脆骨病,躺在床上那么多年,活得那么难,却始终对生活充满热爱,自强不息地去追求,与命运抗争。到底是为什么,又是什么在激励着他?我想,让一段段文字见诸报端,去称颂曾经帮助过他的那些“最可敬的人”,或许也是一种力量吧。

  德磊走了,我们还活着。写下此文,以表怀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