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画一个完美句号
◎本刊综合
2010年,北京市残疾人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国办19号和市委17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残疾人事业发展融入“大民生、大保障”的政策框架体系,制定出台了10多项惠及残疾人的政策,涉及残疾人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各个方面,基本构建起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政策体系框架。积极协调,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截止目前,共有22.98万名残疾人参加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12.3万名残疾人享受城乡低保、重残无业等各种生活补助,1432户城镇残疾人享受到了廉租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
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协调,将残疾人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为重度和老年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一年来,为7.9万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养老助残券,为7300名16至64岁的重度残疾人配备了“小帮手”电子服务器,为2.1万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为172个街乡镇配发了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新创建了60个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暂行办法》,实现了家庭无障碍改造、无障碍车配备和温馨家园、辅助器具服务全覆盖。173个旅游景区对残疾人免费开放。
残疾人各项业务工作顺利推进,“十一五”规划全面完成。康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完成全国残疾人康复示范区创建准备工作,为8.04万名残疾人提供了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安装假肢、免费入住精残基地等基本的康复训练与服务。残疾人就业工作进一步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截止9月底,新安排残疾人就业3012名。全市87名应届残疾人大学生100%实现就业。残疾人特殊教育取得积极进展。开展扶残助学、送教上门志愿服务活动,培训422名大学生,为133户残疾人家庭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残疾人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新出台了扶贫助残基地扶持管理实施细则、绩效考核办法,按照新政策评估审批了26家扶贫助残基地,新扶持103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残疾人信访维权工作依法有序开展。全市残联系统共办理各类信访咨询、法律援助事项5万件次,结案率达98%以上,未出现重大集体访和恶性突发事件。
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成立了北京市残疾人大学生艺术团和北京市残疾人青年演员培训基地。成功举办了第五届社区残疾人艺术汇演、首届残疾人文化活动周,第八届北京市残疾人运动会等10多项全市性文化活动和体育比赛。一年来,我市派代表队参加了全国锦标赛及第八届全国残疾人体育运动会、第五届全国特奥会等多项体育赛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积极开展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城市创建工作。以创建为抓手,以无障碍推动日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无障碍监督和宣传力度。组织5000多名无障碍监督员,对机场、地铁车站、商场、医院、旅游景点等960多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监督检查,促进无障碍设施规范化、系统化,强化对无障碍设施日常管理,城市无障碍环境水平明显提升。
积极开展募捐活动。创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进一步创新残疾人募捐新形式。一年来,共开展各项公益活动32场次,募集善款和物资折款1176万余元,惠及残疾人9604名。
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实现新的突破。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会同市编办等7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残疾人专职委员管理办法,修订了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检查验收标准,在区县残联人员工资规范、街道乡镇残联人员配备、专职委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专门协会工作更加活跃。
发挥残联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加大对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培育、服务和指导力度。投入500多万元,对60多家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给予了一次性扶持。市残联设立专门机构,不断加大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力度。借助社会公益活动周活动平台,为社会组织进行集中推介,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加强民办残疾人社会组织管理的意见、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登记审查与管理办法两个文件,进一步促进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依法、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