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09  >  2009年第一期

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努力做好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

  发表时间:2009-03-04 【字体:

◎ 王秀芬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共有25个街道、乡镇,462个行政村,110个社区;常住人口86.6万人,其中各类残疾人约6万人,办理残疾证者2万余人。康复服务对象大多生活在农村的山区或半山区,居住分散,家庭普遍贫困,康复资源不足。这些不利因素,给2010年实现我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带来严重挑战。

  根据我区的具体情况,从“十五”开始,我们坚持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以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工作达标区为契机,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体系,社区康复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方位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工作格局,区、乡、村三级全部建立了康复服务机构,康复服务面由2006年的55%上升到2008年的90%,基本满足了大多数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

  一、各级领导重视,加大政府投入

  各级领导重视,加大区、乡两级康复工作经费的投入,是做好康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助残日”、“两节走访慰问”、“用品用具发放仪式”、“人大政协委员提案”和“卫生工作论坛”、“和谐社区论坛”等契机,请区、乡两级主要领导参加活动,多听、多看、多了解残疾人康复需求和工作情况,让各级领导关心和支持残疾人康复工作,并在经费上加大投入。几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税收减少、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区坚持将康复工作经费纳入公共管理年度预算,连续三年实现了大幅增加,从2006年开始,在原有康复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又按辖区覆盖人口每人每年0.3元的标准增加了社区康复工作经费。由“十五”初期的每年投入康复经费2万元,递增到目前的每年投入康复经费300万元。

  为使康复工作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区政府发文规定,平原乡镇每年至少投入康复经费10万元,山区乡镇最低5万元,并把这一指标作为年底考核街道乡镇康复工作的指标之一。各街道乡镇领导高度重视,在经费上给予保障。西潞街道、城关街道近两年每年投入康复经费均超过40万元,为康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依托社会力量,发挥专家作用

  2007年,房山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因只有3个人员编制,很难承担起全区的康复业务培训指导工作。为充分发挥中心作用,我们依托区特殊教育中心,建立了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依托良乡医院,建立了视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依托区精神卫生保健院,建立了精神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依托区第一医院,建立了听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依托区第一医院附属康复医院,建立了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加上已建立的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我区已建立6个为残疾康复服务的资源中心。为发挥专家作用,我们挑选24位技术骨干聘为区级专家,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的3名同志与6个区级技术资源中心的专家,一起制定培训指导计划,排出工作表,集中对全区的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到基层指导乡镇、社区康复工作,康复服务技术含量明显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康复工作的发展。

  三、整合康复资源,搭建服务平台

  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训练与服务工作,须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为了解决困扰我们的这一问题,我们将社区康复纳入乡镇初级卫生服务网络之中,利用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办的养护机构,全面开展康复服务。目前,全区有区级视力、肢体、精神、智力、听力言语康复医疗机构10个;街道乡镇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8个;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肢体残疾人康复站120个;在社区建立残疾人辅助器具站30个,温馨家园8个,职业康复站19个。由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和6个技术资源中心、1所三级医院、3所二级医院,组成了区级康复机构,分布在街道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辅助器具站、职业康复站、民办康复机构和其他社区康复服务站点,成为全区的训练服务平台,承担起全区的为残疾人提供产品展示、咨询、需求评估、使用指导、无障碍环境改造指导、租赁维修和免费配发、转介等日常康复服务任务,极大地方便了社区残疾人。针对各类残疾人的需求,我们在残疾人温馨家园设置了精神病人康复俱乐部,为精残人开展亲友培训、免费送药、康复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利用温馨家园和文体活动中心的场所,铺设盲道,对视障残疾人开展行走训练;组织各类残疾人到社区进行棋牌、乒乓球等文体活动,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蓬勃开展。

  四、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工作制度

  为使日常康复工作有章可循,我们制发了《房山区康复工作制度》,规定每年一次分类需求筛查,半年一次机构指导,每月一次协管员跟踪服务,每月一次试点社区指导,每周到两个乡镇开展社区精神病康复服务,每周一个下午肢体康复者到站训练,及时转介,情况定期上报,检查考核等。

  根据《房山区康复工作制度》规定,我们要求社区康复工作协调员每月入户了解残疾人康复动态,摸清镇村两级残疾人康复需求,建立完善康复工作基础档案、实用台帐,使上下两级台帐与残疾人康复需求相对应。然后再对照台帐进行分析,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实行村级季报、街道乡镇半年报,实现了康复需求和服务情况的动态管理。通过不定期抽查、半年检查和年终考核,将制度落到实处。康复工作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全区上下配合,层层发挥作用,康复工作做到了工作制度化、档案规范化、康复社区化。

  五、加强检查考核,确保服务到位

  严格的监督考核,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区政府将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列入关心群众生活的实事项目,政府督察室定期检查落实情况。从过去每月一次汇报到今年要求每周上交一次汇报材料。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各街道、乡镇社区康复工作进行一次实地检查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与优秀单位评选和“五好”乡镇、街道及“六好”村党支部评选挂钩。区残联温馨家园创建考核领导小组和职业康复考核小组对社区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2008年,我们与卫生系统联合,考核了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情况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考评,提高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认识和服务质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