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志愿者要树立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
◎ 韩润峰
近些年来,国内的志愿服务事业正以超乎人们预期的速度发展,扶残助残已经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志愿者发挥了很好的“基石”作用,为赛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残奥会之后,人们的助残意识迅速提升,人道主义精神广泛传播。以奥运为契机,志愿服务将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我国助残志愿服务的发展,将迎来崭新的局面。
人们一度认为,志愿者服务只要有热情,有奉献意识,有关爱他人之心,有一定的体能、智能和技能,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志愿者。随着助残志愿服务的深入广泛发展,对志愿者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现阶段,从事助残服务的志愿者,不仅要服务好残疾人,还有责任传承一种精神和理念,承担着推进社会文明、和谐与进步的任务。所以助残志愿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特别需要树立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也就是如何看待残疾人及“残疾”现象。
––残疾人需要社会关注。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人口总量的6.34%。每16个人中有一个残疾人。按照联合国提出的数字,全球有6.5亿残疾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0%,越是发达的国家,残疾人的比例会越高。其实“残疾”离我们每个人都不遥远,可能我们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就是残疾人,残和健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残疾人经过康复和借助科技手段,能够成为健全人,而健全人因各种意外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残疾人”。
––残疾人需要社会善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残疾发生的原因和规律,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推进科学医学的发展,促进规章制度和保护措施的完善,从而保护了更多的人不会致残。残疾人的“残疾”,客观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付出的一种代价。“残疾”现象促使人类对自身作了更深入的思考,丰富了对人的本质和发展的认识。
––残疾人需要社会支持。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有其尊严和权利,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愿望和能力。长期以来,为数众多的残疾人不仅实现了自食其力,而且不少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孙膑两腿致残,写出了《孙膑兵法》;贝多芬双耳失聪,创作了著名的《第九交响曲》;海伦·凯勒又盲又聋,只能靠触摸来与外界交流,却写出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富兰克林·罗斯福坐着轮椅入主白宫,领导美国人民克服经济危机,进行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华罗庚迈着蹒跚的步履,攀登上一座座巍峨的数学高峰。历史和现实表明,残疾人同样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残疾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残疾人在康复、就业、教育、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还有许多困难。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助残志愿者要充分认识这种形势,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讲,志愿者在服务残疾人时,不仅仅是“同情”和“怜悯”,更要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接触残疾人时,志愿者要从心态上把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看待,做到既不俯视,也不仰视。与此同时,还要在细微之处提炼助残的技能,真正实现理解、尊重、平等的辅助。
具备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志愿者,才是高素质的志愿者。助残不仅要使残疾人生活得更好,也是在维护残疾人的权利,更是在尽一份社会责任。志愿者助残的过程,不仅是在表现我们的善良和爱心,更是在加深对残疾人的理解,提升人道主义情怀,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促进个人的完善和成长,助残志愿者是在用实际行动,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