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 部门协同 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创建工作
编者按:2009年度全市残联系统康复工作会议于2月26日至27日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2008年残疾人康复工作,对2009年残疾人康复工作做了重点说明。崇文区、宣武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房山区、昌平区分别介绍了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工作经验,与会的同志还就加强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软件数据库的建设,以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做了重点研讨和培训。以下是昌平区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的经验和做法,供各区县学习参考。
政府主导 部门协同 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创建工作
◎ 昌平区残联
昌平区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创建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助残惠残,构建和谐”的指导思想, 确立了“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夯实基础,构筑平台;创新方法,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经过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政府、社会和残疾人三方面满意的成效,通过了北京市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检查小组的检查验收。我们有如下做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做到“四个纳入”
(一)把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其中。各镇、街道和民政、卫生、劳动、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都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本部门发展规划、本部门的业务范围和年度工作计划,确立了残疾人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二)把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的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办、残联、卫生、民政、财政等单位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创建北京市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的通知》、《关于创建北京市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工作实施方案》。2006至2007年先后两次召开了动员会,多次召开了协调会,定期对街道的创建工作进行巡查督导,适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残联和卫生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创建氛围。
(三)把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创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为有效推动创建工作,政府将创建北京市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工作纳入相关部门的工作考核,把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组织机构、人员场地、器械设施、无障碍建设、康复训练与服务、各项救助等内容列入工作目标考核。
(四)将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工作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中。出台了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医疗救助政策、残疾人及子女就学补助政策、残疾人康复救助政策、残疾人职业康复补助政策等“五大政策”,形成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帮扶政策体系,为残疾人就业、就学、就医、康复救助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部门通力合作,做到“六个到位”
(一)宣传到位。利用网络、电视、专栏、标语、宣传资料、简报、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与区文化委电影放映中心合作,将康复知识制作成宣传片,在200多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室播放;结合“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精神卫生日”等开展集中宣传;组织社区干部和志愿者逐户送达《致残疾人家庭的一封信》,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提升了服务对象的康复理念。
(二)组织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健全。全区17个镇、街道均成立创建领导小组,落实了工作经费。同时,在区级医院,成立了视力、听力、肢体、智力、精神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在16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康复指导站,挖掘社区现有资源,建立了163个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实现社区康复全部覆盖。
(三)人员落实到位。全区17个镇、街道确定了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员;对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3个社区、村康复站的康复技术人员和康复协调员进行了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四)经费落实到位。政府在康复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2006-2008年,区财政累计投入社区康复工作经费308.39万元,年均投入106.1万元,比“十五”同期增加了2.5倍。目前,全区社区康复经费达到每人每年3.73元。区政府在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建设上,安排专项经费231万元,保障了创建工作全面启动,顺利推进。
(五)工作责任到位。2006年9月区政府办下发了创建通知,明确了残联、卫生、民政、财政、教委、劳动、公安、镇街的职责任务。同时,区残联、卫生局明确了6个区级康复技术指导中心、16个卫生服务指导站、163个社区康复站的职责。
(六)指标明确到位。将康复场地设置、康复协调员配备培训、康复需求筛查、康复器械配置、康复服务建档率、残疾人及亲友满意率、白内障患者手术率、精神病患者筛出率等各项创建指标,分解落实到了各镇街、社区。
三、积极创新方法,确保残疾人受惠
在整个创建工作中,昌平区始终坚持重心下沉至社区的工作思路,采取“试点–示范–总结–规范–铺开”的工作方法,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一)积极探索创建途径。一是抓好试点。2006年确定4个社区进行试点,明确了创建工作的软、硬件“五个统一”标准,即:社区康复协调员统一培训,康复训练服务内容统一建档,社区康复站职责统一上墙,社区康复场地和无障碍设施统一达标,残疾人用品用具展示柜统一设置。二是抓好推广。召开现场会,试点镇、社区进行工作经验介绍,起到典型示范引路的效果。召开情况分析会,各镇街、社区汇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分析,保证了创建工作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三是全面铺开。明确提出“四进四到”要求,即:康复训练进社区到家庭,康复器材进社区到家庭,康复知识进社区到家庭,康复救助进社区到家庭。在硬件设置上,采取“建、租、借、买”的方式落实康复场地;对社区盲道和家庭无障碍设施进行改建和改造;对残疾人用品用具、康复器械的购置、进场、安装、管理责任到人。在软件建立上,利用组织网络采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的摸排方式,将有康复需求的服务对象全部筛查登记,建立了需求档案,完善了表册填报程序,规范了康复训练、服务档案的记录等工作。
(二)注重实效,确保残疾人受惠。坚持以残疾人为本,为残疾人服务,使残疾人受惠的理念,将“五项救助”贯穿创建全过程。一是开展生活救助。自2005年以来,全区救助贫困残疾人4992人,发放生活补贴3324万元。二是开展就业救助。近两年来安置近千名残疾人就业。三是开展教育救助。对被大专院校录取的残疾考生、特教班学生、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以及从事特教的老师发放救助和补贴,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全部实行“三免两补”。四是开展日常救助。做到了“困难、疾病、婚丧、纠纷、节日”五必访,每年走访慰问残疾人均在千人以上。五是开展康复救助。开展免费发放残疾人康复用品用具,实施减、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等康复救助工作,形成了残疾人康复救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