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输血为造血 探索居家助残新模式
◎ 平谷区副区长 魏玉瑞
2008年下半年,在市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平谷区居家助残工程首选北部山区熊儿寨乡作为试点,解决了全乡63%的残疾人居家就业,真正实现了“变输血为造血”,为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开拓了一条新路。
一、实施背景
熊儿寨乡地处平谷区北部山区,有七个行政村,辖区内总人口4139人。共有残疾人26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3%。其中,已办证残疾人222人(肢体残疾人142人、智力残疾26人、听力残疾17人、视力残疾18人、语言残疾9人、精神残疾10人)。他们的生活水平还不到健全人的一半,生活十分困难。就业难度也很大,因为该乡工业项目少,很多残疾人无法外出工作,甚至需要别人照顾,使整个家庭背上了经济负担。
为改善这种状况,区、镇两级政府拨款并发动社会力量对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生活救助、大病救助、子女上学救助,年救助资金达20余万元,平均每个残疾人每年需近千元。但多年来的救助并没有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只是解决了他们的一时之困,治标并未治本。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积极探索一种新的扶贫助残模式,力求从本质出发,找准问题根源。我们认为,解决残疾人生活困难的根本是帮他们找到就业和致富的途径,让行动困难、劳动困难的残疾人足不出户实现就业,创造经济收入,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按照这个思路,2008年,我们在熊儿寨乡推出了扶持残疾人家庭发展家庭圈养优质羊的“居家助残”工程。熊儿寨乡山场面积35.6平方公里,植被覆盖面积达到85%,是一个天然的养殖基地,种植的万余亩果树树叶和广阔的山场为养羊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乡政府成立合作组织,为养殖户提供相应服务。
二、居家助残工程实施情况
(一)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
乡残联对全乡持证残疾人进行入户摸底调查,并将残疾人劳动能力、成员、家庭劳动力数量和是否有种植、养殖愿望等情况进行登记备案。经过调查,确定有养殖愿望的110户(直接帮扶的82户,辐射残疾人家属的28户),有种植愿望的30户。
(二)积极申请市级资金支持
居家助残项目的推出得到市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市残联领导多次来我区考察和调研,对我区居家助残工程的种植、养殖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获资金支持44万元,使此项扶残项目得到顺利实施。
(三)帮扶方式
乡政府集中采购小尾寒羊成羊,实行统一发放。对110户养殖户每户发放小尾寒羊种羊5只,其中母羊4只、公羊1只。
(四)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居家助残工程顺利展开
2008年6月,乡残联选择5户残疾人家庭,发放25只小尾寒羊,进行养殖项目试点工作,通过近4个月时间跟踪服务调查,5户试点户的母羊产羔数量明显增加,试点工作取得成功。2008年10月22日,熊儿寨乡举行了“居家助残工程”启动仪式,市残联、区政府、区残联、乡党委、政府领导和残疾人代表100余人出席。居家助残工程正式启动,为首批20户残疾人发放致富羊100只,11月,对余下的85户425只羊全部发放完毕。
(五)加强服务,建立养殖服务管理体系
为保证该工程的科学运转,熊儿寨乡成立了“康顺益农”肉羊养殖产销合作社,吸收110户残疾人养殖户加入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合作社聘请区劳动局培训学校专业老师对参与小尾寒羊养殖的残疾人进行了三期养羊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基本的养殖防疫、配种、疾病预防等知识技能;在科学喂养上加强技术指导,加快成羊生长速度,缩短生长周期,提高出栏率和肉羊品质。同时对养殖户提出要求:对所扶持的种羊不得私自出售,最低存栏成羊数量不能低于5只,以保证循环发展。
三、居家助残工程取得的成效
到今年5月,全乡扶持的残疾人养殖户的成羊已出售103只,养殖收入达到42700元;现存栏数量786只,除去所扶持的550只,增加了236只,按每只平均售价400元计算,可增加收入94400元,另外每户所积累的羊粪可达到3方,每方价值80元,每户可增加收入240元,110户总计可增加收入26400元。半年来,被扶持的110户残疾人家庭三项合计163500元(已售羊收入42700+现有增加的存栏羊折合价值94400+羊粪收入26400 =163500)。通过居家助残工程,让110户残疾人半年创造经济价值约16.4万元,平均每户增收1486元,按小尾寒羊产仔率和市场行情推算,全年平均每户残疾人可增收4000元(是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790元的40.9%;是实施此项工程之前政府、社会支持残疾人平均每户1千元的4倍)。另外,养羊所产出的羊粪是布施果树的最好有机肥,可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可见,居家助残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残疾人家庭收入,激发了他们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更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实现了双丰收,在平谷区北部山区的其他乡镇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