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家园──感动着家长 改变着孩子
◎ 王秀兰
2008年6月,北下关街道残疾人温馨家园成立了,社区各类残疾孩子欢天喜地地来到这个既陌生又温馨的新家,开始了康复劳动和康复锻炼的新生活。
在这一年里,我收获着希望和感动,孩子邢哲享受着关爱和温暖。一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关心,感受到了市、区、街道各级领导对残疾人的关怀与呵护。一年来,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和变化,让我看到了希望,生活中重新充满了乐趣,也坚定了我好好生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
我的孩子邢哲今年35岁,30多年来我带着一个智障孩子,生活不但十分艰辛,而且还要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白眼、非议和歧视,心灵和精神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每天和孩子躲在家里不愿见人,怕看到那种扭着脖子盯着孩子看的怪异眼神和指指点点的动作,曾多次难受得想带着孩子离开这个世界。
如今街道成立了残疾人温馨家园,在温馨家园里,孩子们之间没有排斥,没有讥笑,更没有让人心酸的好奇眼光;家长们之间互动鼓励,互相安慰,互相帮助;老师们更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宝贝,从一见面“你好”的问候,到给孩子打水、搀扶孩子上厕所、帮孩子训练、带孩子玩游戏,无不充满着体贴、关怀和温馨,我看到了从未有过的平等和友善,30多年受伤的心得到了抚慰。
温馨家园的重点是康复劳动和康复训练。一年来,邢哲的康复训练是枯燥艰辛的,是伴随着泪水与汗水进步与改变的。
一年的训练中,我体会到:对智障孩子的康复训练,首先要有信心,有耐心,坚持下去就会有奇迹出现。
长期以来,孩子的脑瘫,使神经末梢及视神经萎缩,她既看不清东西,手脚又不发育,离开人一步也走不了,自我平衡能力极差,一日三餐都要人喂,康复训练的难度可想而知。在康复老师的指导下,我坚定信心,从走楼梯开始,正着上下,倒着上下,一步一步,一遍一遍。几个月下来,孩子胆子大了,我可以放手让她自己上下楼了。每次有人来参观,邢哲都要自己给大家表演上下楼梯,这时的我特别欣慰。
其次,对智障孩子的训练必须有恒心。有毅力,不气馁,就是进步。
静止蹬车,对于一般孩子来说太容易了,可对邢哲来说,不是简单的一件事。为了训练她两腿左右的配合,我们每天来到温馨家园,就把她放到车上,帮着她练习蹬车,从不间断,艰辛和乏味也曾使我决定放弃,但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又使我坚持了下来。八个多月了,突然有一天,不知谁喊了一声“邢哲会蹬车了。”在场的人全都鼓起掌来,有的老师流下了眼泪。在那一瞬间,我只有感激。现在邢哲不但车蹬得好,还会自己下车了。
温馨家园让邢哲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她知道与人交流了,会向别人问好了,生活习惯变得有规律了,体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邢哲爱上了家园,一年来没有缺席过一天。
温馨家园––我们心灵的港湾,我们的新乐园。温馨家园关爱在身边,快乐无极限的宗旨。我和孩子体会到了,也享受到了。
前面是更艰苦的训练,我和邢哲会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我们有温馨家园,因为我们爱温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