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打造特色职康站 解决残疾人后顾之忧
◎ 牟育著
大兴区礼贤镇位于大兴区东南,区域经济以农业蔬菜种植为主,素有北京“南菜园“之称,常住人口3.3万,劳动年龄段持证残疾人556人,其中未就业智力残疾98人,精神残疾41人。
实现2010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难点就是精神、智力残疾人的康复。为了将辖区内139名精神、智力残疾人组织起来,集劳动、康复、融入社会于一体,进行职业劳动康复,为社会、为残疾人家庭和残疾人分忧解难。礼贤镇政府领导和残联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反复研究,很快确定了实施方案。为了找到适合于农村精残和智障人员的简单劳动项目,镇残联的同志多方联系,实地考察、洽商,最终选定了鲲鹏种养殖基地,建立职业康复劳动站。
该基地是位于礼贤镇南的一家民营企业,是经政府批准占地100亩的种养殖基地,企业法人杨占鹏同妻子非常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配合项目的建设,在政府没有投入的情况下,为职业康复劳动站无偿提供了1500平米新建房屋,企业先行垫付投资6万元,完成了项目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环境建设,购置了劳动、康复和活动设备,使项目正常运行起来。公司还派专车接送路途较远的残疾人参加劳动,并给参与活动的残疾人每人每次10元钱补助,让他们体现自身价值。2008年,该基地顺利通过市残联专家组评估,被定为大兴区第一家私营企业职业康复劳动站。这种社会力量办残疾人公益项目的模式,值得深入探讨其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可以将其打造成政府购买服务的范例,大力推广。
鲲鹏种养殖基地职康站以蔬菜种植和三黄鸡、山鸡养殖为主,根据智障、精神残疾人的特点,安排残疾人进行短时间田间劳动、蔬菜打包、打扫鸡舍、喂水、喂料等简单可行的劳动。基地内设有职业劳动康复室、康复训练室、阅览室、文体娱乐室,在基地参加职业劳动康复的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达到30名,每周活动三个半天。项目管理人员由企业法人和5名企业技术人员组成。
为了让精残、智障残疾人学会简单劳动项目,工作人员先向专业人员学,学会了再手把手地教他们。
在简单的劳动中,在互助互学中,残疾人彼此之间由不说话到互相交流、互相牵挂、互相帮助。智障人孟庆然自从进了基地,就像变了一个人。以前他在家门口一言不发,一蹲就一天,在基地,尽管口齿不清,却和其他人主动交谈,与大家一起娱乐活动。残疾人在基地锻炼了手脑灵活性,锻炼了耐心和细心,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活动,他们能更好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还能认识许多朋友,学会技能,增加收入,减轻了病情,愉悦了身心,平和了心态,提高了生活质量。
经过近几个月的职业劳动康复,精残、智障残疾人在基地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他们不仅有了劳动技能,更主要的是学会了生活,学会了融入社会,使新农村更和谐,为构建和谐大兴做出了新贡献。
“通过这段时间在这里进行康复性锻炼,不仅锻炼了我的手脑协调能力,而且跟别人的交流也多起来了,跟这些朋友聚在一起聊聊天,再干些我们力所能及的,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挺快乐的”。正在礼贤镇鲲鹏职业康复劳动站进行康复锻炼的残疾人李悦高兴地说。
“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就先后接纳了30余名智障残疾人到基地参加职业康复劳动,根据智障、精神残疾人的特点,在劳动项目中安排他们进行短时间田间劳动、蔬菜打包、打扫鸡舍、喂水、喂料等简单可行的劳动。另外还增设了职业康复劳动室、康复训练室、阅览室等供残疾人朋友使用。基地的管理模式也正逐渐走向成熟。同时我们利用地域优势,启动了‘温馨系列’工程,从山东请来10名师父手把手教残疾人编织柳编产品,开发蔬菜、果品精加工等系列产品,创‘温馨菜篮’、‘温馨果篮’等品牌,现在又开发出柳编系列手工艺品,明年计划增加肉牛育肥养殖项目,让更多的残疾人参与进来,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该职康站负责人杨占鹏介绍说。
鲲鹏职业康复劳动站只是大兴区职康站建设的一个缩影,为逐步解决智力残疾人、稳定期精神残疾人在就业和康复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建立和完善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服务体系,大兴区残联积极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发展,紧密结合实际,使职康站各具特色,形成品牌效应,努力让智力残疾人和稳定期精神残疾人广泛地参加保护性、支持性劳动,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身心康复。截至去年年底,清源街道、兴丰街道、林校街道和长子营镇、黄村镇、礼贤镇、区特教中心等14个职业康复劳动站通过了市残联专家组的评估,并运行良好。礼贤镇鲲鹏职业康复劳动站被列为大兴区窗口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