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谈礼仪之四 令人难忘的一堂培训课
北京残奥会成功举办已经一周年了,一年前为了迎接盛会,我每天沉浸在志愿者培训的工作中,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顾起来仍然感慨颇多。
2008年残奥会开幕前,人们认识到,残奥会是一次难得的提高社会文明、普及人道主义理念的机遇,一定要借助残奥会在北京召开的契机,在志愿者中深化助残意识、普及助残知识,提高人道主义情感,为今后城市的发展奠定人文环境的基础。临近开幕前,志愿者的培训任务大大增加,极为繁重,各个场馆提出了大量“菜单式”的培训需求。奥组委志愿者部委派专家,分别赶到各个场馆去授课。9月5日上午,我接到为顺义水上中心残奥会赛艇项目的志愿者团队进行培训的任务,那次的授课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我的课被安排在上午九点钟第一讲,后面还有两位老师的课。讲课的地点在化工大学会议中心的三楼。我单独赶到现场,又没有电梯,因患病多年僵直的关节,非常疼痛,费力登上三楼,默默等候在会场外。待会议厅腾出,志愿者们陆续进场时,已经九点十分了。
会议厅还是阶梯式的,我缓缓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下去、路过志愿者们时,发现他们有的在睡觉、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电子游戏。我非常理解这些学生,他们服务完奥运会后,几乎没什么休息时间,马上就要投入到服务残奥会的任务当中去,肯定很辛苦、很疲惫。同学们都不肯坐在前排,以至于前面五六排位子全是空的。讲课还安排在舞台上,不仅高高在上、与第一排座位有十几米距离。开讲时间已过,又发现主办者没有准备电脑,这是我培训过程中第一次遇到如此尴尬的场面。
为了不再延误时间,影响后面两位老师的课程安排,我当即决定不用电脑、不使用投影文字和图片的课件,也不使用高高在上的讲台,而是一手拄拐、一手持话筒,站在第一排,尽可能与听课的年轻人近一些,再近一些,为200多位志愿者讲授与残疾人交往的礼仪课程。
渐渐地,课堂上安静下来了,不少同学慢慢抬起头,开始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课。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在我即将结束课程时,同学们两次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看到不少年轻人的眼眶里噙着泪花……
课后,一位同学与我交谈,得知我患病多年,始终与疼痛相伴,还站着授课,感动地说:您那么难,为什么不坐着讲呢?我说,站着讲是为了表示我对你们的尊重,你们也会更加关注讲课的内容,我也能更贴近同学,心里踏实。
这位同学和他身旁的伙伴不再问什么了,只是默默地凝视着我的强直僵硬的双腿和右手拄着的拐杖,然后轻轻地说:“老师,您太不容易了、真是用“心”为我们讲课!”
为了给赛会志愿者上好这堂培训课,那天清晨我五点多起床,又重新修改了课件,准备了教案。可因为意料之外的变故,这些都没有派上用场。这是我第一次没用讲稿、没用电子课件,而且是在推迟开课的情况下,完成全部讲课要点且没有拖时的一堂课。从志愿者们感动、认可的深情目光里,我更加确定最基本的礼仪是心灵的贴近,是彼此的尊重。
这是我在残奥会开幕前最后一次独自为志愿者们讲课,也是我自认为讲得最精彩的一课!
2006年,当我接受北京奥组委的聘请,开始参与志愿者培训工作,专家们在设计培训课程时,认为礼仪的培训应打破传统的讲课模式,尝试“访谈方式”进行培训,特别是请残疾人当老师,这样志愿者对残疾人就能有更为直接的了解。我与礼仪专家杨金波老师采取结队互动的授课方式。每当我手持拐杖与杨老师同时步入会场,我会礼貌地向大家问好,此时杨老师总会问大家:“林老师的微笑很美吧?但有谁看得出来她在疼痛中生活了近五十年?”每每至此,同学们都对我报之以理解的热烈掌声,有几次,那掌声经久不断,这一情景深深地打动我、甚至落泪……
我的不便一般不主动与他人诉说,可一旦影响到他人,我会真诚地道一声“对不起”。可爱的志愿者们,只要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真诚,表现出的热情和对你的尊重,常常令人难以忘怀。
彼此尊重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中,当别人搀扶了你、帮你开门,甚至更细微的帮助,请不要忘记回报一声“感谢”、哪怕是一个微笑。真诚地道一声“请”、“劳驾”、“谢谢”,会让帮助我们的人如沐春风。人人都能如此,社会呈现的将是“和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