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散记
◎臧新义
今年,市残联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助残送科技下乡活动,我参加了其中的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和专家“一对一”入户指导工作。历时近四个月的农村扶贫工作,使我几乎踏遍京郊大地,起大早、顶烈日不可谓苦,上山、下田、钻林地、穿猪舍、访牛棚、观羊圈样样经历。把我的农村扶贫经历择出几个片段,一为总结经验,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二是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看到近年来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壮大,不胜感慨。
一、潭柘清音
4月28日,暮春之际,天朗气清。
门头沟区多山,道路崎岖蜿蜒。为了行车安全,我们早晨六点就出发了,到区残联时,还未到八点。这次来门头沟有两个扶贫小组,其中一个小组去了偏远的清水镇,我和北京农学院的张老师去潭柘寺镇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从区残联到潭柘寺镇大约三十里,山路盘绕,沿途满眼盛绿,郁郁葱葱。
培训现场设在一个小山坡上,与潭柘寺很近,仿佛可以听到寺里钟磬梵音的袅袅余声,真可谓“隔院钟声传耳底,石间泉水入亭留”。久居都市之中,闻此音,感觉遥远而宁静,心灵也好像被净化了。山坡被精心改造成层层梯田状,遍植山核桃,整洁而有序。门头沟盛产果品,核桃就是当地有名的特产之一,个大、皮薄、肉厚、仁香、味美。正在林地里劳作的残疾人朋友听说市残联组织专家来为他们辅导核桃栽培管理技术,就都赶过来了,约有五六十人。镇里的同志早把横幅拉起,一桌一几供老师坐,其余的人都面向讲台席地而坐。张老师着重讲了核桃的夏季剪枝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并现场剪枝示范,我们向每位残疾人朋友赠送了一本核桃种植技术图书。农人们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问题,张老师一一为他们耐心详细地解答着。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天然课堂了:大家围坐在一株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的大核桃树下,畅所欲言,你问我答,其乐融融;鸟鸣树巅,光影跳跃于地,微风吹来阵阵草木的清香;远山如黛,层层叠叠,海浪般汹涌着勃发的生机和力量。看着现场的农人们,尤其是那些残疾人朋友求知若渴、认真听课的姿态,看着他们用沾着泥土的、粗糙的大手爱惜地紧握着科技图书,欣慰之情油然而生。我相信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都愿意自力更生,扶贫工作就是要在做好农村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授人以渔,科技扶贫,多培养出一些农村残疾人科技带头人,以他们为榜样来影响周围的残疾人,从而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的残疾人共同脱贫致富。
回来后,想起当日情景,山坡上,古寺旁,果树下,耳闻隐隐钟声,眼见那么多虽身有残疾却愿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颇为感动。佛曰:众生平等。以平常心来对待残疾人朋友,以最大的热情来做残疾人事业,这是一个残疾人工作者所应当具备的素质之一。有感于此,胡诌一首小诗,为本次扶贫经历做注:
幽燕万年峰,潭柘千古刹。
初日照果林,春光暖岩花。
残疾当自强,科技种桑麻。
树下盘膝坐,田家遗我茶。(遗wèi,动词,给予、馈赠之意)
二、金鱼池边
5月9日,初夏之时,惠风和畅。
金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好运与富足,家里摆放金鱼希望能够“金玉满堂”、“年年有余”。五一节游中山公园,正好碰上举办金鱼展览,一个展示长廊,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观赏、流连忘返。众多名贵金鱼游弋在组织者精心布置的展示缸里,姿态万千,美不胜收,令人大开眼界。我也认识了一些金鱼品种,金鲫、狮头、珍珠鳞、白龙睛、黑龙睛、水泡眼等。
很快,小小金鱼又让我震撼了一次。
通州残联的同志说,台湖镇有一个村子是金鱼养殖大村,其中有残疾人养殖户,希望我带着水产养殖专家到那里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于是我就邀请了市水产研究所的金鱼养殖专家盛老师一同前往。在村委会,盛老师先了解了一下几户残疾人养殖户的基本情况,给他们讲解了一些养殖知识,发现他们养殖经验都挺丰富。据他们反映,金鱼鱼病较多,现在池塘中就有很多死金鱼,他们对此束手无策。我们匆匆赶过去,出了村口就看到有好多池塘,每个足有半亩。水面上飘着一层金鱼,鱼肚翻起,白花花的一片,令人触目惊心。盛老师从水边捞出来两条金鱼,其中一条将死未死,无力地晃动着尾巴。她拿出随身携带的工具进行解剖,发现金鱼的内脏浸血,就告诉养殖户说,这是一种传染病,目前对此没有特效药,主要靠前期预防,飘在水面的金鱼一定要打捞上来深埋,防止交叉传染。盛老师还说,他们研究所最新研制了一种中药,专门用于防治金鱼的病虫害,回去后会联系一下给这里送来。一直愁容满面的残疾人养殖户神情慢慢地舒展起来,他们热切地看着盛老师,眼神里闪烁着期待和感激的光芒。村长也非常高兴,他紧紧握住盛老师的手说,他们很珍惜这次指导机会,会在最需要的时候再次邀请水产专家光临指导,为他们排忧解难。
看到几口方塘中密密麻麻地漂浮着的死金鱼,我忍不住叹息,当我们欣赏金鱼在水中摆尾摇曳的美丽姿态之时,何曾想到金鱼养殖户们却有着如此的艰辛和忧烦,每一条鲜活亮丽的金鱼都需要养殖户付出多少辛劳和呵护啊。尤其对于残疾人养殖户来说,他们囿于自身条件,在获得资料、信息、资金、技术方面都比健全人困难,最需要像盛老师这样的专家亲临指导,需要我们残联更多的关心与支持。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对每个扶持户都要有长期持续性的跟踪指导,真正为他们澄清疑惑、解决问题。同时,要广结善缘,引导社会各界各种力量参与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惟其如此,才能帮助农村残疾人早日脱贫致富。
三、两位专家
早就听人介绍,枣树专家潘老师当年为了梳理枣树品种,研究北方枣树的习性,统计北京存活下来的古老枣树,曾经跑遍京城老四合院,并且写成论文。对这样潜心治学的专家,我一向是敬而仰之的。有一次去房山进行“一对一”枣树技术指导,邀他同往,得以相识。他身材不高,长相憨厚质朴,一看就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然而,在大石窝镇某村的山坡上,他讲起枣树的剪枝道理来,却条分理析,头头是道,生动幽默。他说,一棵树只需有一个树头向上长,其他的枝桠都要去发芽结果,这样,树长势喜人而又挂果多,犹如一个村子,只有村长当好头,才能带领大家奔致富路。以人类社会的不同分工来阐述树枝在生长、发芽、结果中的作用,让人过耳不忘,顿然领悟,有庖丁解牛之妙。在场的老村长更是听得哈哈大笑,连连颔首,在午饭时频频向潘老师敬酒,不胜酒力的潘老师只得苦苦告饶了。
李老师,高级兽医师,对残疾人事业一直很热心,退休后没有了工作的繁忙,就更有时间来参加我们的农村扶贫工作了。作为畜牧兽医方面的权威,当年京城闹禽流感时,她是专家防治小组成员。李老师身材瘦小,却散发着无尽的活力和热情,爱说笑,善与人交流,尤其擅长讲大课,自称人来疯,人越多,讲的越起劲,语言通俗易懂,经常用大白话来阐明事理,既不会担心残疾人朋友听不明白,更不用担心冷场,她一个人简直就是一台戏,滔滔不绝,满台生风,把听众深深吸引,因此深受农友们的好评。置身于这样的讲堂,我常常感慨,这个头发灰白、面容慈祥、机智幽默的老太太,真的是我们农村残疾人养殖户的好老师好朋友呢。
扶贫助残送科技下乡活动,每次都要邀请一两位专家同行,因而我得以结识了多位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专家,潘老师和李老师只是其中的两位,像他们这样关爱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不计得失、乐于奉献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他们和扶贫工作小组一道,在崎岖的山路上、阡陌纵横的田间来往奔波着,默默地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贡献着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