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故事
◎晨光
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盲文出版工作者。在祖国母亲六十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满怀喜悦地向祖国母亲讲述我的成长故事。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百废待举。以毛主席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关怀盲人,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残疾人组织––中国盲人福利会。
我是在1955年2月到盲人福利会参加盲文出版工作的。那时条件很差,没有盲文出版机器设备,只能采用手工排版工艺出版盲文书籍。我被分配在排版工序,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同志们手把手地耐心帮助下,我逐步掌握了工作要领,日产量一天天地上去了。当我第一次摸到由我亲手排版的盲文书时,心里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译稿是盲文出版的第一道工序,它是由一位明眼人一句句地读,再由一位盲人用笔译成盲文,供下一道工序的人摸着纸稿排版。译稿是一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整天不停地用笔扎字,忙得头昏脑胀,臂膀酸痛。我在学校学过打字,用打字机抄书,既省力速度又快,我向领导建议改用打字机译稿,这个建议很快被批准了,并由我担任打字员。经过一段时间实验,效果很好,工效提高了三倍,领导对此很满意。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以来,盲文出版事业驶入了快车道,有了飞速的发展。昔日的盲文出版组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几迁地址,几改其名,在1978年12月发展成为盲文出版社,并设立了有声读物服务中心和盲文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免费借阅服务。
盲文译制印刷工艺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手工排版到半自动机械制版,直到现在用电脑制版,与国际间先进的盲文出版工艺接轨。随着事业的发展,人员不断增加,我们这些老兵担当起传、帮、带的责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接班人。译制盲文版的音乐读物是比较繁杂、困难的工作,我先后带了两位女青年从易到难,反复实践,终于攻克了难关,她们成功地译制了一些复杂的、多声部的歌曲和民族乐曲,例如:《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二胡广播讲座》等。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后,我曾多次参与由中残联宣教部、中国盲人协会召开的盲文研讨会,商讨、拟定了《汉语双拼带调盲文》、数理化符号、我国民族器乐符号等。
应广大盲人音乐爱好者需求,在《盲人月刊》编辑部支持下,我编写了《盲文乐理基础知识讲座》,在1989––1991年盲刊上连载,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美籍华人李文宪女士和她的表姐慕名来信,希望我寄给她们这套讲座的明文稿,她们打算译成英语,介绍给美国盲人,我答应了她们的要求,请人誊写了明文稿寄给了她们。
1993年我退休了,这意味着我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我为自己制定了一条方针:退而不休。只要身体还健康,精力仍旺盛,就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做到老有所为,多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虽然打牌下棋、弹琴唱歌、收听广播等能给我们生活增添乐趣,但是我认为能够继续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才是一种更大的乐趣。退休以来的15年里,我为出版社审读了1200万字书稿,年平均80万字。我还编写了《实用英语会话》、《钢琴小曲选》两本书。
2001年7月13日,当我从广播里得知我国申奥成功的喜讯后,和全国人民一样无比欢欣鼓舞,决心要为奥运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盲人月刊》编辑部支持下,我编写了《实用英语会话》,在刊物上连载,我很希望通过这套《会话》,能对广大读者和国际友人的相互交流有所帮助。
回首与祖国同行的六十年,我是在祖国母亲阳光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的,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通过饱经沧桑的漫漫人生路,我有以下一些亲身体会:
第一,祖国的命运是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这一点对我这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感受尤深。我在旧中国生活了十八年,那时民不聊生,我不仅双目失明,同时还家破人亡,成了孤儿,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新、旧中国真是天壤之别啊!
第二,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凡是对往昔岁月有记忆的人们,都会对祖国的变化惊叹不已。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这条道路我们要继续走下去,正如温总理所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永恒的动力。”
第三,面对生活,面对困难,我们残疾人要有顽强的意志,要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当我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后,就能突破生理、心理的阻力,在逆境中奋起,开创新的生活,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残疾人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我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继续发挥余热,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