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登上了长城
◎宗 强
2009年9月5日,在残奥会举办一周年的前一天,我随丰台肢残协会到延庆县与延庆肢残协会的朋友学习交流。在学习之余,延庆肢残协会的朋友带我们登上了长城,感受了无障碍给残疾人带来的便利。
那一天早上,我在丰台区残联门口第一次体验了乘坐无障碍车的方便,车子后面的升降台可以直接把我举到和车子底盘一样的高度,一迈步,就可以轻松地上车。不会像原来上车时那样蹒跚跌宕,下车时也不用再提心吊胆。
当我们的车子行驶在八达岭高速路上时,如同巨龙般的长城便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它蜿蜒起伏在山峦叠嶂中,我似乎看到那一个个烽火台上腾起的狼烟,向我传递着勇者的信号,我感到它正张开自己的臂膀,等待着我们投入它的怀抱。
从小我就知道,长城是我们祖国的象征,电视剧《霍元甲》主题曲的那句“万里长城永不倒”,还有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都使我对长城有着无限的憧憬与向往。于是,登上长城便成了我小时候的夙愿。每每和父亲吵着要去长城玩,父亲就对我说:“长城上的台阶很高、很陡,你架着双拐走路,根本上不去的。”那口气就好像是在告诉我,长城对于我,不要说登上去,就是在思想上也是一个禁区。而每当此时我总会想,为什么长城要修那么高那么陡的台阶?为什么长城不专门给残疾人修一条可上可下的通道?
去年奥运会之前,我在2007年第2期的《挚友》杂志上看到一篇报道:中国残联和北京市领导到长城调研无障碍设施建设。原来长城上也进行了无障碍的改造,像我这样架着双拐的残疾人登上长城已经不是奢望了。
我们的车停在了长城脚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个刻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头。虽然延庆肢残协会特地准备了轮椅,但到那里看到无障碍坡道后,我毅然决定自己走上去。到达第一个烽火台上,环顾着周围碧绿秀美的山景,我心中高喊着:我终于登上长城了!我也能登上长城了!从第一个烽火台到第二个烽火台是坡道,意犹未尽的我和几个朋友又开始向前进发。山风在耳边掠过,似乎携带着古代的战鼓争鸣声,那一块块沧桑的城砖,就像一篇篇书页,记录着这古老建筑所目睹的故事。我的思绪也随着登山的脚步漂浮在了祖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果。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使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19世纪末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之后的100年里,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一百年不要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就是人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不能保证。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生活日渐稳定。但由于经济的落后以及社会的偏见,残疾人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更不要说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了。文革的十年间,更使人民生活在动荡不安中,使祖国的经济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下。恰恰在那时,美国已经有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发达国家的残疾人事业已经开始起步。
改革开放十年后,中国残联成立了,残疾人有了自己的“家”。20年间,各级残联组织不断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残疾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逐渐认可了残疾人。同时残联也完善了自己的组织建设,市级、区级、镇级都有了自己的残联,各个专门协会相继成立,残疾人在残联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感到无比的自豪与欣慰!
伴随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加之残联的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步入了正轨。一个新的名词开始在我们身边流行开来––“无障碍”。因为这个词的出现,残疾人不再把自己反锁在家中,开始喜欢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与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特别是申奥成功到奥运会举办的七年间,市政府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力度,各个无障碍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像长城这样曾经对于我们残疾人来讲遥不可及的地方,也可以踩在自己的脚下了。
到达第二个烽火台后,我们又走向第三个烽火台。路越来越陡,同时自己的体力也消耗殆尽,面对这种情况,自己开始有几分动摇了。恰恰是这时,每个走过我身边的人都向我投来了敬意的目光,有的人还鼓励我“加油”,一个老奶奶说她已经80多岁了,就是因为看到我才继续坚持往上走的。还有一些外国朋友向我微笑,或是用外语与我打招呼,虽然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应该是鼓励我的话吧,这种荣誉感就好像自己站到了残奥会领奖台上一样。看到这些赞许的目光,听到这些鼓励的话语,我觉得我必须要坚持下去,于是我又一步步地登上了第三个烽火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标语也近在眼前。此时此刻,我忘记了疲惫,微笑洋溢在我的脸庞,我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使我得偿所愿的是祖国的富强,残联的关怀。
往回走的路上,我尽情地眺望着远方,把绿树青山尽收眼底。突然一个坐童车的小女孩对我说了句“Hello”,我也微笑着回应她。小姑娘,你可曾知道,我,一个肢体残疾人能在长城上跟你轻松地打这个招呼是多么来之不易啊!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没有人道主义的发扬光大,你,小姑娘,我们是不可能在这里相遇的,我也不会听到你那句友好的“H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