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09  >  2009年第五期

残奥一周年看北京

  发表时间:2009-11-11 【字体:

  借残奥会的东风,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残奥会举办一周年了,这一年间,北京市的残疾人工作有没有因为残奥会的结束而减缓发展的步伐?让我们看看新华社记者在残奥一周年期间采写的一组稿件––

◎李文  李亚红

  从数字看残奥会举办一周年间的北京

  2009年9月6日是北京残奥会举办一周年的日子。北京市对残疾人事业各方面的投入并没有因为残奥会结束而减缓。让我们从数字中解读北京这一年的改变。

  这一年,北京市投入6000多万元,对1.3万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今年年底前,北京2万户残疾人家庭将实现在家无障碍。到2010年底,北京市有需求的3.5万多户重残人家庭将实现无障碍改造全覆盖。

  一年来,北京市为15万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训练与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辅助用品用具77090件,免费发放小型辅助器具50590件,为90余名听力障碍的少年儿童免费植入人工耳蜗。

  这一年,北京市投入2.5亿元对各类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给予岗位补贴;支持残疾人个体就业、自主创业;鼓励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目前,城镇残疾人就业总数达7.1万名,截止7月底,全市新安排残疾人就业3068名,比去年同期增长6.94%。

  2009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残疾人学生和生活困难残疾人子女助学补助暂行办法》,将“三免两补”政策覆盖到高中阶段残疾人学生;提高对中等及以上残疾人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标准,每年将有5000人受益;建立“送教上门”服务制度,动员志愿者等社会资源为重度残疾少年儿童上门施教。

  今年,在基层社区再创建150个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连同去年的150个,北京市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的数量将达到300个。北京市的目标是到2010年底,全市18个区县的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所“温馨家园”。

  “温馨家园”是为残疾人服务的基层组织。北京市规定它必设职业康复劳动项目、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志愿者服务、康复服务、文体娱乐活动、辅助器具服务等。根据基层具体情况,还可设立信息咨询和转接、服务热线、心理咨询、法律维权、日间照料和托养等项目。

  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的面积也有规定,要求职业康复劳动站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康复站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辅助用品用具服务站不少于10平方米。

  今年6月18日,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订了今后一个时期首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10年初步构建起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政策制度框架,做到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零拒绝”,残疾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康复“全覆盖”,残疾人社会救助“无盲点”,残疾人就业有岗位,贫困残疾人基本住房有保障。到2015年,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残健之间、城乡之间的“两大差距”明显缩小,实现残疾人“康复有条件、在家有照料、出行无障碍”。

  北京市为残疾人读书就业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教育、就业一直是残疾人面临的难题。北京市设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残疾人教育、就业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利用这笔保障金,北京市目前已基本实现残疾人接受中等及以下阶段教育“零学费”。今年,将力争实现残疾人应届大学毕业生100%就业的目标。

  1994年《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规定,北京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本单位职工总数1.7%的,要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障、扶残助学等方面。

  据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主任王国锋介绍,目前北京城镇残疾人就业总数达7.1万名,截止到2009年7月底,北京市新安排残疾人就业3068名,比去年同期增长6.94%。

  今年9月1日,《北京市残疾人学生和生活困难残疾人子女助学补助暂行办法》开始施行。具有北京市户籍的残疾人学生,或享受北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残疾人子女,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获得助学补贴。

  符合相关条件的普通高中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学生,每人每学年分别补助1000元、2000元、4000元。王国锋说:“这一政策实施后,北京市残疾人接受中等及以下阶段教育基本实现了‘零学费’。”

  肢体残疾人小盛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位。她考入大学时获得了4000元的入学补助,毕业后应聘进入了一家著名的外企工作。

  据了解,北京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已经资助了5万名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学。王国锋说:“北京将帮助每一个残疾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的残疾人出不了门,还要送教上门。”

  在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方面。王国锋说,今年,北京市残联将努力实现北京市残疾人应届大学毕业生100%就业。

  北京市残联采取经济补贴的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接受残疾人大学生,用人单位每安排一名具有北京户籍的没有就业经历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在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时,按照安排两名残疾人就业计算。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大学生工作满一年后还有其他补贴。所有优惠加起来,每安排一名残疾人大学生,用人单位最多可获得每年6.2万元的补贴。

  北京残疾人的信息化生活

  贾先生是位集邮爱好者,由于是听障人士,以前他都是通过好朋友、70多岁的沈先生了解邮票行情,并委托他购买邮票。贾先生无法打电话,与不在身边的朋友沟通都是通过短信。然而,沈老先生不会发短信,贾先生有什么需求,必须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和沈先生见面。  而现在,贾先生在家就可以和沈先生“通话”了。他先把要说的话发短信给北京市残疾人信息无障碍交流平台,平台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告知沈先生,沈先生若有留言,平台再把沈先生的话以短信的形式通知贾先生。  

  北京市残疾人信息无障碍交流平台被残疾人称为“生活助力器”。它是2008年8月1日开通的,服务项目包括聋人短信紧急呼叫服务、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中转服务、通信录自助管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多方电话会议服务。  

  贾先生使用的就是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中转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祝赟晶介绍说:“这项服务主要是为聋哑人、盲人开通的。当聋人有事与家人、朋友联络,而其家人、朋友又无法阅读短信的时候,他们可将短信发送到平台,我们的工作人员根据其内容由文字转成语音,拨打电话给他们。盲人需要给朋友发短信时,也可拨打电话,工作人员帮助发送。”  

  贾先生表示,残疾人的生活要比想像中麻烦得多,只要与外界交流,就算是芝麻大的事,对他们也是鸿沟。而开通了交流平台后,他的生活范围突然扩大了。他说,平台就像保姆,给他们架起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祝赟晶随意打开了一项短信记录:“爷爷,我6点回家做饭,您就不要做了。”祝赟晶说:“这是一位听障人士给他爷爷的留言。他爷爷80多岁,不会发短信,他们都是通过平台沟通。”  

  除了中转沟通,他们还经常收到残疾人求助短信。有条短信记录是:“我家的纯净水没了,请帮我联系水站。”祝赟晶说,他们常常收到类似的短信,工作人员会马上联系水站,再通知委托的残疾人。

  张先生夫妻俩都是听障人士,他们的电视突然间没有了影像。他们无法与维修站联系,于是发短信向平台求助。“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先问清楚他们电视的牌子、购买时间,通过查询找出负责维修此电器的站点,再约好维修时间通知残疾人。”  

  祝赟晶介绍说,平台另外一个经常使用的服务是信息咨询。它会给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就业等政策性、实用性的信息。  

  平台是与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各个部门无缝对接的,遇到平台无法解决的政策性问题,他们就会转接到相应的部门,给残疾人准确的答复。  

  平台还设有多方电话会议服务,最多可以同时开通20部电话连线,这给残疾人协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残疾人协会说,他们也实现了家里办公,”祝赟晶说。  

  平台每天接听电话30余个,收到短信求助50多条。有的求助需要联系多个部门,费时费力。“我们曾想过把这项业务转交给专业的呼叫公司,但是他们处理不了,”祝赟晶说,这项工作太专业,不像其他的呼叫服务,“比如公交车线路查询,只需这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各方面的需要,生活、工作、政策法规都必须了解”。  

  经过一年的服务,平台也开始调整方向。“开通之前,我们认为主要的服务应该是短信与语音的转换,使用的也都是残疾人。没想到现在很大一部分的使用者是企业和残疾人家属,”祝赟晶说。  

  由于近年来政策性的引导,很多企业愿意招聘残疾人,他们都会打电话给平台咨询这方面的政策,“还有些企业直接要求我们帮助招人。平台现在开通了短信群发功能,给残疾人提供招聘信息,”祝赟晶说。

  因为技术问题,平台还未能开通定位导向服务。祝赟晶介绍说:“用现有的技术定位,误差在500米左右,这对残疾人来说没有意义。明年我们将与其他机构合作,利用新技术,把误差限定在2至3米。这样残疾人就可以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外出不必担心了。”

  平台还将建设信息库,除了升级现有的服务内容,“吃喝玩乐,只要健全人需要的,也都要包括在内,”祝赟晶说。

  体育能让残疾人心灵康复

  53岁的吕争鸣因为1岁半时患脊髓灰质炎,一条腿已经残疾。但他坐着的时候,却显得挺拔结实。厚厚的胸膛,黑黑的脸膛,头发乌黑浓密,目光坚定。虽然年过半百,看上去却像40岁出头。在他身上散发的是自信和健康。他是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分管宣传体育和文化,他说:“体育能让残疾人心灵康复。”

  像多数残疾人一样,吕争鸣小时候很怕见人,走路时溜墙边,“上学的时候总是早到晚退。趁同学没到,早早地来到学校。放学后,等大家都走了,我才敢走,怕同学取笑”。

  他的改变来自游泳深水河合格证的考试。这年,北京市组织部分残疾人和健全人一同考深水合格证。他说,肢体残疾人很怕游泳,“穿上泳衣,残疾的肢体就会暴露无遗。但是残疾人凑在一起就没这个负担了,相互之间壮胆,才敢迈出这一步”。

  因为有小时候在河里游泳的经验,吕争鸣三下两下游玩了全程,看到落在后面的健全人,自信油然而生,“等我拿到深水合格证的时候,我感到残疾的身体完全康复了”。

  “让残疾人走出家门是很难的,走出家门也是残疾人找回生活最重要的一步。体育帮我迈过了这个槛。对于残疾人来说,体育比吃药还重要,”吕争鸣说。

  吕争鸣接下来的人生仿佛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弯,他试着参加学校的活动。不久,他的乒乓球竟然能够称霸全校,把健全的同学挑落拍下,还获得北京市残疾人乒乓球比赛第二名。

  渐渐地,他的篮球、羽毛球也小有名气,还学会了轮椅舞蹈。

  他还曾两次爬上房顶救火,被评为“全市见义勇为十佳青年”,是当时唯一获此殊荣的残疾人。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此后,在全国做了300余场报告,其中不乏万人会场。

  吕争鸣的生活经历让他对发展体育有了自己的心得:“体育能让残疾人心灵康复,像健全人一样生活。残疾人体育,不为竞技,只为生活。”吕争鸣说。

  位于大兴区的残疾人体育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是北京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基地,北京市参加大型运动会的残疾人运动员都在这里接受专门的训练。除了训练,还有一项课程––职业培训。

  “我们不能让运动员退役后生存无着落,出现靠卖金牌谋生的情况。今年初,训练中心开设了计算机和手机维修、美甲、美容美发、插花、平面设计等课程,让运动员有一技之长,退役后不用为生计发愁。”吕争鸣说。

  目前,有6名运动员已经拿到了adobe认证的photoshop设计证书。今年11月,训练中心还将为参加美甲培训的运动员举办中级美甲师的专场考试。

  30岁的郑然是女子轮椅篮球队队员,再过2年就要退役了,她选择培训的项目是美甲。“1万元就可以把美甲生意做起来,而且利润可观。”她说。

  经过半年的学习,郑然现在可以独立开展美甲工作了。这期间,她试着找工作。“我应聘了两个单位,一个是韩国大型的连锁美容机构,另一家是市场上的小摊位,都通过了他们的考试,他们说随时可以去工作。”

  郑然的家人希望她独立开个小摊位,自己做“老板”。“市场对美甲师的需求量挺大。家里本来要为我的小摊位着手准备,但是我还要备战明年的锦标赛,等退役之后也不迟。”郑然说,她还要在今年12月学习手机维修,多一项技能就多了一份生存的资本。

  为了能让更多的残疾人依靠体育走出自己的世界,北京市残联开展了组建北京市残疾人体育指导员计划,让指导员在社区、街道引导残疾人参加锻炼,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

  北京市残联的目标是利用5年时间建立一支1000人的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每一个街道、乡镇都有1名以上的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

  为残疾人服务的“温馨家园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前后发展起来的“温馨家园”,是北京市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场所。其宗旨是让残疾人不出社区、村,即可得到康复训练、教育培训、生活照料等服务。

  借奥运“东风”

  22岁的小林属先天性智障,虽有85公斤的体重,见到生人,目光仍是怯生生的。自从3个月前迈进“温馨家园”,小林就喜欢上了这个“开心,有人一起玩的地方”。

  这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的“温馨家园”于2007年建成,是一处四合院,占地约800平方米。秋日的阳光透过树叶,温暖地撒在小院里,门前是鸀阴遮蔽的街道和闲散的老人。内部设计十分讲究,房屋的地板都用了防滑材料,每个屋外的台阶也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残疾人可免费使用“温馨家园”里所有设施,并可享用免费午餐。这里的6名工作人员帮助残疾人在职业技能康复室、多功能训练室、数字影院、生活训练室里愉快地工作、锻炼和娱乐。每天约有50人次到这里活动。

  新街口“温馨家园”的每个房间都挂着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吉祥物。北京西城区新街口街道残联理事长刘京生说:“奥运帮我们把工作提升了一大块,‘温馨家园’就是借这个东风发展起来的。”

  早在2003年,北京市就开始了“温馨家园”的建设。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场地,只能借用临时场所组织活动,“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全”。

  2008年,在奥运会召开前北京给予“温馨家园”大力支持。要求“温馨家园”有固定活动场所,建设面积也有标准,并要求必须开设职业康复劳动项目、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志愿者服务、文体娱乐活动、辅助器具服务等。目前,北京共建成150个示范型综合服务“温馨家园”。

  2008年北京残奥会之后,“‘温馨家园’的建设速度很快,”刘京生说,2009年北京市将再建150个“温馨家园”,到2010年全部建成,建成后全市18个区县的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所“温馨家园”。

  服务到家

  新街口“温馨家园”的门口挂着红底黄字的牌子“温馨家园是咱家”。来到这里锻炼、学习的很多残疾人都说:“这里跟家里似的。”肢体残疾人可以接受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智力残疾人通过职业劳动进行康复训练,还可以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北京市残联负责人介绍,在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市有99.9万残疾人,他们散布在全市的社区、村落,这给残联提出了怎样能把服务做到家的问题。如今,通过“温馨家园”的建立,北京市的残疾人已经可以就近享受到各种服务。

  新街口“温馨家园”负责人陈小姝说:“孩子们特单纯,我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养。”这里的工作人员更是把孩子当成宝贝,从一见面“你好”的问候,到给孩子打水、搀扶孩子上厕所、带孩子玩游戏,都充满体贴。

  对健全人来说,出行、洗衣服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对智力障碍人士来说,这些完全是混乱的。22岁的小林曾两次走丢,不久前在家里玩火柴,差点把屋子点着了。

  早已下岗的翟阿姨带着儿子小林生活十分艰辛,而且还要受到一些人的歧视,她说“怕看到那种扭着脖子盯着孩子看的怪异眼神”。小林在一天天长大,儿时的玩伴却在悄悄离去。跟很多残疾孩子一样,小林唯一的娱乐是看电视。同样在“温馨家园”里的残疾人丁丁和多多都“没有知心朋友”,喜欢在家看电视。

  “以前我已经不会笑了,”翟阿姨说,“自把孩子送到‘温馨家园’后,我放心多了。”说着她扬手整理了一下头发,开心地笑了。

  在“温馨家园”里,孩子间没有排斥,没有讥笑。翟阿姨说起儿子时一直在称赞,她对儿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记在心里:“孩子可认字呢,懂事儿,记性好,仁义。”小林曾说:“我要挣钱,给妹妹攒学费。”这让翟阿姨感动了许久。

  小林和所有来到“温馨家园”的孩子一样,在工作人员的辅导下,学会了组装一次性餐具、写字和打乒乓球等。翟阿姨说:“儿子在这里不仅学了技艺,还学会了怎样待人接物。”

  同一个梦想

  无论是刘京生还是翟阿姨甚至小林,都希望“温馨家园”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现在心理负担很大,而且越来越大,”45岁的翟阿姨的梦想是“温馨家园”可以寄养孩子。她说:“我比孩子大20多岁,我就担心我走了后他怎么生活。”

  刘京生的梦想也是尝试办成寄宿制“温馨家园”。他迫切希望增加人手,然后扩大规模,更好地服务残疾人。

  “对残疾人进行寄宿管理,是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在管理的制度规范上,存在很大争议,”刘京生说,“工作的压力很大,因为照顾的这个群体比较特殊,必须时时事事小心。”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组织联络部副主任杨西峰一直奔波于各个村、社区,对刚刚建成的50个“温馨家园”进行验收。今年要新建的150个“温馨家园”将向北京市远郊区县倾斜,比例要达到三分之二,在每个“温馨家园”中都要增加1名社区工作者,为残疾人服务。

  “温馨家园”要扩大规模,找到更多适合残疾人自食其力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前为残疾人的出行和生活做了很多工作,马路上到处都有轮椅坡道。现实中的障碍正在一点点消除,但人心的樊篱却依然顽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