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首都残疾人事业
在祖国怀抱中快速发展
◎《挚友》编辑部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红旗飘扬,举国欢庆。在这个大地流金、满载丰收的时节里,我们迎来了新中国60华诞。回顾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程,人们不能忘记残疾人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首都的残疾人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帮助下,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历史阶段,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新中国60岁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面达85%,每年有超过5万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在全国率先将16岁以下儿童少年纳入康复服务保障范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9%,每年有近300名残疾学生考入高等院校,对在公办特教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实行“三免两补”政策,对残疾学生和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子女学生给予每人每学年1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助学补贴。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每年新安置残疾人就业稳定在3000人左右。在政府帮助下,有1700多名盲人从事保健按摩工作。1.4万名农村残疾人得到有效扶持,近5000家残疾人特困户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受益面达到80%,其中,10万多名残疾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和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政策。
──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环境不断优化。残疾人事业逐步走上依法管理、依法发展的轨道,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残疾人的法规政策。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社会助残志愿者队伍达15万名,社会各界为残疾人捐款捐物每年在1000万元以上。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残疾人开放,经常性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残疾人达20%。1000多名残疾人成为技术能手和脱贫致富明星,50多名残疾人自强模范受到全国表彰,全市34名残疾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
──为残疾人服务的条件不断改善。市和区县两级残疾人康复、培训、文体活动等服务设施总面积达到10.9万平方米。全市现有特教学校23所,职业培训机构38家,就业服务机构20家,法律维权机构19家,民办康复教育机构20家。近几年来,建设了300个社区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和281家社区残疾人职业康复站,残疾人不出社区就可得到康复、教育、培训和文体活动等服务。全市无障碍改造项目达6000多项,长城、故宫等名胜古迹,首都机场、北京火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实现无障碍;协调组建了70辆无障碍出租车队,方便了残疾人出行;主要道路铺设了盲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建设了坡道;家庭无障碍改造逐步扩大,约2万户残疾人实现了家居无障碍。
──首都残疾人事业发展蓝图更加美好。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推动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今年6月18日,市委印发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力争到2010年,初步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改革制度框架,做到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零拒绝”,残疾人基本养老、医疗和康复“全覆盖”,残疾人社会求助“无盲点”,残疾人就业有岗位,贫困残疾人住房有保障。到2015年,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残健之间和城乡残疾人之间“两大差距”明显缩小,实现残疾人“康复有条件,在家有照料,出行无障碍”,努力建设残疾人工作的首善之区,在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体制机制、保障水平、服务能力、社会环境和权益维护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回顾过去,成就显著;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成残疾人工作首善之区的目标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坚决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推动首都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创造残疾人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