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两个体系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 努力实现残疾人事业稳步和谐发展
◎海淀区残联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海淀区有残疾人近13万人,目前持证残疾人有2.1万余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措施不能完全适应残疾人的需求。为全面保障残疾人事业和谐稳步发展,海淀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研究制定政策,完善措施,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着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从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逐步解决残疾人实际困难,不断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实现了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一、制定政策,完善措施,积极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海淀区残联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先后出台了惠及全区残疾人生活、教育、就业、医疗、救助等方面的10项政策,使受益残疾人达1.6万余人,基本实现了我区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帮,缩小了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了残疾人事业与全区经济协调发展。
(一)建立社会救助保障体系。按照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的原则,区残联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先后出台了《海淀区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暂行办法》、《海淀区长期失业残疾人生活补助暂行办法》、《海淀区残疾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子女接受教育补助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了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救助、贫困残疾人家庭廉租住房和危房改造等问题,消除了残疾人救助盲点。
(二)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为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机会和权利,区残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率先全市出台并实施了有关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以及智力精神残疾人社区就业等补贴办法,极大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同时,充分利用市区有关文件精神,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个体就业,多渠道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有效解决了智力和稳定期精神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全区在劳动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为9571人,已实现就业8140人,就业率达85%。利用公益性就业岗位招聘残疾人450多人。同时,为鼓励社会单位招用海淀区户籍失业残疾人就业,根据市区有关文件精神,我区又制定了《海淀区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失业残疾人岗位及社会保险补贴暂行办法》,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单位安置残疾人的积极性。目前,共有88家社会单位超比例安置残疾人244人。
(三)建立残疾人医疗保障体系。为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残疾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区残联出台了《海淀区无业残疾人参加城镇老年人和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城镇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暂行办法》。2008年以来,共出资25万余元为205名城镇无业居民和406名一老一小实行大病医疗保险补助,为1907名残疾人发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为176名残疾人发放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补助。保障了海淀区残疾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同时,为保证参加职业康复劳动和实现社区就业残疾人的人身安全,我区为每一位参加职业康复劳动和实现社区就业的残疾人投保了意外伤害保险。
二、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不断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
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区残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开发残疾人康复养护、技能培养、文化娱乐等项目,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搭建平台。
(一)搭建残疾人就业指导平台。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指导、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管理制度,推行失业残疾人求职登记、职业能力评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和政策咨询“一条龙”服务,使求职登记残疾人政策咨询个别指导率达100%。2008年以来,先后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16次,职业指导讲座13次,为近300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适应能力测评,为340余名残疾人进行了求职登记。
(二)搭建残疾人职业康复平台。为逐步解决劳动年龄段智力和稳定期精神残疾人在康复、培训、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区残联通过建立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站,鼓励残疾人参加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解决了部分智力和稳定期精神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实际困难。目前,全区已建立职业康复劳动站26个,参加康复劳动人数451人,近10名残疾人通过康复劳动走向社会,实现了社会就业和社区就业。
(三)搭建残疾人融入社会平台。为使各类残疾人能够平等融入社会生活,2008年开始,区残联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以各类残疾人为服务对象,以就业培训、职业康复、医疗康复、信息咨询、文体活动、法律维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温馨家园创建活动,让残疾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目前全区共创建了27个市级残疾人示范“温馨家园”,近5万人次的残疾人享受到了各种服务,受到了广大残疾人及其亲友的一致好评。
三、营造氛围,提升服务,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关心。近年来,区残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通过推进志愿者服务实践基地建设、加大无障碍环境改造和信息化服务建设以及社会性扶残助残活动等方式,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尊重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使残疾人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推进志愿者服务基地建设。建立了盲校、六道口社区、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30多个志愿者助残实践基地,在为残疾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同时,也使志愿者的身心得到锻炼。广大志愿者根据残疾人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定期深入到学校、社区、残疾人温馨家园以及残疾人家庭,为广大残疾人提供生活、就业、康复以及手工制作、音乐舞蹈、心理咨询、文体活动等各方面的服务,使广大残疾人充分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爱。目前,全区共建立志愿者队伍730支,人数达12760人。
(二)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方便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海淀区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为契机,加大对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和监督力度,使无障碍建设工作得到了突破性进展。海淀区在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改造的基础上,自2009年起,每年由政府投资千万元为全区老旧小区的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目前,我区已对140多个老旧居民小区、27家大型商场、78家大型超市、127个中高层住宅建筑、200多个政府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并积极开展无障碍设施进家庭活动。共为近100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并确保到2010年基本完成全区有需求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工作。同时,为加强广大残疾人朋友与社会增进沟通,在商业服务行业积极推行手语交流服务,举办了6期手语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在海淀电视台“一周新闻综述”节目中增设了新闻手语服务,进一步提高了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
(三)开展社会性扶残助残活动。为进一步扩大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影响,争取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近年来,区残联利用各种有利契机,在全区广泛开展社会性扶残助残活动。通过开展慈善捐赠、设立扶贫基金、全国助残日主题宣传、扶残助残和自强模范表彰会、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以及义诊、法律服务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全区以区直机关领导为代表的党员干部与残疾人签订各种帮扶协议263份,并涌现出以空军指挥学院、公交360车队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国及市级扶残助残先进单位和个人。
近年来,区残联紧紧围绕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从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使全区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营造了祥和安定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人文北京”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