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温暖与关爱相伴同行——写在第二十七次全国助残日之际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崔静、张璇)今年的5月21日是第二十七次全国助残日,本次助残日的主题是“推进残疾预防,健康成就小康”。助残日前夕,关爱残疾人,帮扶残疾人,成了各地的动人风景。从机关到学校,从社区到乡村,处处有扶残助残的实际行动。爱心如潮,温暖着广大残疾人的心。
志愿活动 掀起扶残助残热潮
为残疾人免费义诊,举行残疾人文艺汇演,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全国助残日前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掀起了全社会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热潮。
记者从中国残联了解到,为迎接全国助残日,中国残疾人各协会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中国肢残人协会举办首届全国肢残人轮椅马拉松赛,中国聋人协会开展中医诊疗服务活动,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组织孤独症家庭亲子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唤起了公众对各类残疾人的关注。
各地也纷纷行动起来:辽宁在助残日当天正式开播残疾人电视专题节目;新疆将全国助残日活动与“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相结合,引导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甘肃将全国助残日活动与“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活动相结合,确保将贫困残疾人脱贫的各项任务纳入各部门政策规划和项目。
此外,很多地方还制作了公益宣传片或微视频,广泛普及残疾预防及康复工作的有关知识,增进社会对残疾预防的重视和了解。
中国残联新闻发言人郭利群表示,近年来,全国助残日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年5月的全国助残日活动在各地正逐步发展成为“助残周”或“助残月”。
顶层设计 织密政策保障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格外关心,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按照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强基固本、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和维护残疾人的各方面权益,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为减少和控制残疾发生发展,我国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推进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等,使因遗传、传染病、营养不良、药物中毒等因素造成的残疾大幅减少,历史性地消灭了脊髓灰质炎、麻风病、碘缺乏等因素致残。通过实施白内障手术,每年减少残疾发生200多万人。
为使更多的残疾人获得康复服务,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十二五”以来,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超过百亿元。截至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社区康复为基础、康复机构为骨干、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3000多家综合医院设立了康复科室,康复医院达到450多所。最近4年,累计1300多万人次的残疾人获得康复服务。
残疾预防 建立“全生命周期”理念
今年2月,国务院公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明确提出我国残疾预防工作应当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坚持普遍预防和重点防控相结合,并作出了多项针对性安排。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表示,残疾预防重在树立全民预防意识、重在联防联控,中国残联将根据《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政策,推动将残疾预防融入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融入安全生产、交通安全、防灾减灾等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残疾预防社会网络。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表示,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将进一步采取措施预防出生缺陷与发育障碍致残,做好致残性疾病防治,做好麻风病防治、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障碍患者救助和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救治等工作,减少和控制残疾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