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就业点亮残疾人的人生灯塔
“小董,上班了吗?工作顺利吗?有什么困难没有?”
“我在单位挺好的,领导对我都很照顾,工作上没问题,谢谢王哥,多亏了您啦,您就是我的大恩人!”
这个被称为“王哥”的人,就是北京大兴区亦庄镇残疾人专职工作者王振明,他正在用电话回访刚就业不久的残疾人小董。
小董并非先天残疾,她曾经在外企工作,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但天降横祸,一次意外的摔伤,让她无奈地领取了从健全人到残疾人的“身份证”。身体的残疾并没有让小董从思想认识上过渡到自己已经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一分子,被外企辞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养,她开始奔波在找工作的路上。但是每次上班后,短则一星期,长则一个月,当用工单位发现了小董身体的“秘密”后,都不约而同地“让她回家休息”。这时候小董才发现自己就像汹涌波涛中一叶失去动力的小舟,开始变得迷茫、徬惶、恐惧、无助、烦燥……
相当于电影中的桥段,奇迹总是发生在绝望之时。有一天小董突然接到了王振明打来的电话:“你怎么自己在交保险,是没有工作吗?”接到电话,小董的心里除了意外和惊喜,一种终于“找到组织的温暖”油然而生。实际上,自从成为残疾人后,小董的脑海里还没有“有困难找残联”这根弦。王振明是一次在镇服务大厅查阅交保险人员的情况时发现了“端倪”,便主动了解情况,接着便把小董的这件“挠头事”承揽下来。接着便“四处撒网”去寻找适合小董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振明苦口婆心的“撮合”下,小董终于与一家用人单位顺利签下了工作合同,王振明也如同顺利地送女儿出嫁一般,心里荡漾起了喜悦的涟漪。
残疾人就业的成功,对于介绍者和当事人来讲都是快乐的、幸福的,但这是结果。从残疾人个体方面来说,身体生理缺陷和劳动技能不足就是就业路上的“绊脚石”;从企业方面来讲,抛开生产效率和生产价值不说,残疾人相对健全人来说还要付出更多的“照顾成本”。
“残疾人的就业难!”这是王振明经常发出的感叹,“但是最难的也是最盼的!残疾人的穿衣吃饭、看病就医、育子养老,就业是最坚实的支撑!”为此,王振明自从成为残疾人专职工作者的那天起,就把解决残疾人就业作为主攻方向。这样做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王振明本人也是残疾人,他对残疾朋友的所思所想所盼能够感同身受、心意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心里格外亲”。正是带着这种朴素的情感,这些年来,他一直奔波在帮助残疾朋友就业的路上,掐指算来,已先后帮助 150 多名残疾朋友实现了就业。这个数字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不算什么,但对于这 150多名残疾朋友和家庭来说那就意味着有了舒展的眉头、有了温润的日子、有了美好的希望。
知易行难,开头更难!王振明现在仍对当年的一段“寻工记”记忆犹新:小王是二级肢残,父母离世,家境一般,本人无工作无保险无媳妇,只好跟着弟弟一家生活,看病吃药都成了大难题。王振明在对辖区残疾人的摸底调查中看到了小王毫无滋味的生活,决心帮助他脱离困境。
王振明开上他的“残摩”漫无目标地去各企业“撞大运”。“那时候咱在企业一点人脉资源也没有,只能到处去求问呗。”王振明说,“求人办事太难了,有的企业连门都不让进,有的根本不理我这个茬儿,有的在那里等了好几个小时都见不到人,有的门卫看到我是个残疾人还以为是骗子而恶语相加,所以‘闭门羹’是吃了一次又一次。但想到小王那渴盼的眼神我觉得没有理由气馁,这点挫折比起小王的困难来说又算得了什么。于是就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继续去企业‘软磨硬泡’。后来终于有一家单位接纳了小王。”
一开始就是靠着这种“勇往直前”“磕头求人”的劲头,王振明给一些残疾朋友解决了就业。但是这种“买方市场”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费时费力。在走访中王振明发现,许多企业对于国家和北京市对残疾人陆续出台的安置优惠政策大都不清楚不了解,大多是靠同情和善心来帮助残疾人。“应该把减税等优惠政策措施向企业做好宣讲和解读,让企业明白安置残疾人不只是一项慈善事业,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可图’,以此来增强企业提供岗位的积极性。”王振明立即把这一想法向上级做了汇报,在上级残联的大力支持下,接到邀请函的 40 多家企业参加了他组织的政策解读会。通过掰开来、揉碎了的细致讲解,企业终于有了“恍然大悟”的收获。会后没几天,王振明就接到了一些企业打来的咨询电话。这样,帮助残疾朋友就业的“活计”逐渐才有了些“卖方市场”的意思。
了解王振明的人都说他是个“热心肠”,属于那种“看不得别人受苦”的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成了王振明身上鲜亮而特别的标签:有残疾人反映居住地缺少无障碍设施,出行不方便,力所能及的,王振明就自己掏腰包解决,解决不了的积极上报解决;有残疾人生病住院,经费一时不凑手,王振明听说后主动给予垫付;有残疾人打官司,王振明不但积极帮助跑法院,有时还给予经费支持……王振明说:“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我把每一个残疾人都当成自己的朋友去看待。一方面是自己上学的时候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帮助与照顾,将心比心嘛。另一方面是我的母亲从小就教育我要学会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在助人为乐理念的驱使下,王振明“无差别”地对待残疾人朋友。小马并非王振明辖区的残疾人,她大学毕业后结婚生子,本来有美好的前程和美满的家庭,但一场怪病突然来袭,四处寻医问药,花费无数,不幸的是还是造成了肢体瘫痪,后来不但失去了工作,还离了婚,渐渐地,生活陷入到了窘迫之中。王振明从别人的口中听说了小马的遭遇后,便亲自登门看望,去管一管小马的“闲事”。当听到小马说自己现在全靠父母接济和照顾、医药费无法解决后,王振明知道,只有解决小马的就业问题生活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于是他便把小马的“闲事”当成了“急事大事”,再一次开启了“寻工”模式。最终,一家软件科技公司成为了小马的“后盾”。
由于残疾人的类型和级别不同,就业的难度也不一样。但他们对就业的渴求是相同的,对生活保障的希望是相同的。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残疾朋友,王振明一视同仁,都会想方设法地去帮助。残疾人小姜,在 20 多岁的时候被诊断为一级精神残疾,平时要靠药物来控制。
后来,小姜又遭遇父亲去世、妻子离婚的打击,导致病情加重,脾气越来越暴、情绪越来越差。年迈的母亲看着儿子糟糕的状态,既心疼又担心——自己百年以后,没有工作没有生活保障的儿子该如何生存呀!万般无奈之下,姜先生的母亲找到了王振明,希望他能给儿子找份工作。王振明听了后深表同情,马上去联系相关单位,咨询是否有小姜适合的工作。
经过多次沟通协调,有家单位与小姜签了用工合同。但两年期满后,用人单位觉得他与岗位要求有差距,就没有续签合同。这个坏消息对于小姜的母亲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本以为儿子的工作能稳定下来了,没承想又失业了。没有办法,老人家哭着再一次找到了王振明。王振明一边安慰老人一边痛快地再次答应了下来,他十分理解老人的心情。但操作起来王振明却犯了难:一方面,小姜的特殊病情的确让用人单位挠头;另一方面,合适的岗位也确实难找。
“没有无用的人,只有合适的岗”“如果不是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困难,老人也不会哭着找我,假如她是我的母亲呢?”王振明用换位思考给自己加油鼓劲,便又马不停蹄地连续跑了 5 家企业,终于给小姜拿到了用工合同。
王振明说:“给残疾朋友找工作,既是一件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但同时又是一件快乐事、自豪事、幸福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些残疾朋友一句亲切而又真诚的“王哥”称呼,就足以让王振明忘却了劳累和烦恼,静下心来,他便能细细地品味自己创造的价值里所蕴含的甜美滋味。
2022 年的岁尾,随着一系列防疫优化政策的出台,人间的烟火气开始升腾,正应了那句话:再黑的夜,也有天亮的时候。这不,疫情的事从王振明的眉头走了下来,就业的事就顺理成章地又挂上了他的心头:“这几年让疫情闹的,残疾朋友的就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过,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已经开始实施,这对残疾人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看来,又到了王振明开始忙碌的时候了!残疾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
这一点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残疾人的就业显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它既需要像王振明这样的基层工作者的辅路搭桥,也需要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构建。让就业点亮残疾人的人生灯塔!(作者朱洪潭,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