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

转载:从“能就业”到“好就业” 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铺就职业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5-07-10

帮助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实现人生价值、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地位,是“平等、融合、共享”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求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落实就业援助措施,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丁薛祥副总理在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确保青年就业水平总体平稳”。

“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数量有了较大增长。随着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数量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22年开始连续四年超过3万人。在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与企业等各方协同发力下,2024年全国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突破80%,四川等省份达到100%。
受社会认知、就业环境、自身条件等多重因素制约,部分企业对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尚存在偏见,岗位开发较多局限于低技能领域;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因身体条件与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一定比例的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岗位稳定性不足。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求职简历的投送数量与健全人毕业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平均每位残疾人毕业生投递简历数量不足健全人高校毕业生的一半,很多残疾人毕业生在考研等继续求学尝试受阻后,因职业规划迷茫等原因暂未就业。
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既是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成果丰硕的有力见证,也是严峻的考验,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四五”期间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明确将落实就业创业支持政策、保障资金投入、提升职业技能作为核心任务,为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锚定方向。规划实施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数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地方各级财政加大配套支持。特别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残联等六部门于2019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  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方案》,围绕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机制改革,提出一系列服务举措,构建起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持就业工作的制度框架,为就业支持政策落地注入强劲动能。全国依托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开展的残疾人职业培训规模持续扩大,年均培训超百万人次,有效提升了残疾人就业竞争力。2022年国务院印发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着眼于短期攻坚与长效发展结合,通过强化组织协调、搭建信息平台、严格监督落实等系统性措施,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提质增效。行动周期内,全国新增164.8万个就业岗位,残疾人就业创业环境实现突破性改善,政策组合拳的叠加效应充分显现。
中国残联还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系统性保障包括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在内的残疾人就业权利。其中,人社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就业服务促进残疾人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按比例就业人力资源服务规范》等文件,从服务优化与权益保障双维度发力,不仅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就业服务,还依法打击就业权益侵害行为,同步规范社会机构参与机制。此外,《关于贯彻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有关文件中残疾人就业帮扶相关要求的指导意见》《残疾人职业培训管理服务办法》等文件,则将“残疾人就业帮扶”纳入政府“高效办成一件事”。残联系统配套实施的“残疾人服务一件事” 工作,通过整合就业服务信息资源、规范服务与培训流程,推动帮扶工作标准化、系统化推进。进入2025年,《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发布,为进一步推动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政策支撑。
中国残联在推动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统筹协调的作用。20255月,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挖岗位、提能力、优服务、强保障,中国残联召开了2025年全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推进会,将 2025年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列为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为确保就业帮扶工作取得实效,中国残联从责任落实层面入手,明确要求各级残联强化责任担当。通过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多方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为工作开展提供物质基础。将就业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形成有力的监督机制,多措并举确保“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不低于80%”的目标得以实现。
在精准就业服务方面,各地各级残联依托全国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摸排毕业生的高校专业、残疾类别、城乡分布、就业需求等关键信息。基于这些翔实的数据,建立“一人一策”就业服务档案,并实时动态更新就业状态,为后续提供职业能力评估、指导培训、岗位推介等精准服务筑牢根基。目前,各地已为绝大多数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建立了服务档案,这一成果为精准帮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解决岗位供给难题是促进就业的关键环节,中国残联“双线发力”,一方面,积极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专设岗位招录残疾人毕业生,优先安排其进入残联系统及基层协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另一方面,联动多部门,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纳入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见习等公共服务体系中,支持创业群体入驻众创空间、享受创业扶持政策,东西部地区的支持协作,为异地求职毕业生提供便利,全方位增加了岗位供给。同时,中国残联一直强调落实“普惠+特惠”政策,聚焦就业困难的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施 “一人一策”精准帮扶,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最需要的群体。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就业服务工作,依托各类平台开展线上招聘、技能培训、政策宣传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的良好氛围。为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建立通报制度督导各地进展,要求各省(区、市)残联及时报送年度工作总结,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全方位推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S[APOIF[PO
▲“十四五”期间,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被作为中国残联重点工作予以推动,各地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文件的同时,纷纷探索创新做法,成效明显。
S[APOIF[PO
“十四五”期间,在中国残联的统筹指导下,“各地各级残联立足自身地域特色与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差异化的就业服务模式,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打通了多元化的就业通道,激发了就业新动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不断向好,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效果明显,企事业单位社会责任意识显著增强,社会对残疾人毕业生的接纳度逐渐提高,适合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类型更加多样化。
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凭借产业优势,在高端产业领域实现“精准适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残联联合多部门推出“政策激励+岗位开发”组合策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红利,吸引国有企业、大型民企积极参与。这些企业定向开发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高校残疾人毕业较为适配的岗位,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北京市残联开展“走访拓岗”行动,组织毕业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助力毕业生适应产业变革。上海市残联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国企发挥带头作用。广东省残联联动企业开发高科技岗位,依托“助残云”平台实现招聘等全流程数字化,并对平台就业残疾人实行优惠政策,帮助众多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借助“粤群通”“粤政易”“粤省事”等平台,实现就业需求动态跟踪与服务流程可视化,建设数字技能培训基地,应用智能辅助技术,拓展新业态就业渠道。山东省残联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作为民生实事和主题教育成效指标。实行“一把手工程”,开发“毕业生就业”小程序精准摸底,落实“一对一”帮扶及“不就业不脱钩”机制,将工作量化督导。
中西部地区则依托地域优势,走出了差异化发展道路。湖南省残联打出“国企引领 + 政策托底”组合拳,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意见》,明确公务员招录中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岗位不得取消,2024年全省公务员考试定向招录残疾人101名。此外,围绕个性化需求开展心理疏导,围绕能力短板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岗位缺口举办专场招聘会。贴合用人单位实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的岗位匹配度,就业稳定性显著增强。四川省残联作为连续三年实现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100%的省份,其“全周期服务”模式成效显著。从“大一”入学起,省内各级残联联合高校为每位残疾学生建立“一人一策” 帮扶档案,“大二”起开展 “校企共培”项目,毕业季进行就业岗位精准适配。同时,残疾人就业纳入党政“一把手”工程,推动机关、国企带头招聘,发挥 “标杆效应”。省内机关、国企残疾人招聘岗位数量逐年递增,为残疾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优质岗位。辽宁省残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索“非遗传承+乡村就业”路径,依托非遗项目建立助残培训基地,开发农村岗位,通过“就业援助月”等活动提供精准服务,实现“就业”与“文化”双向赋能。
随着就业相关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与社会认知的逐步转变,在政策引领与地方创新的双重驱动下,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就业质量提升显著,薪资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环境日益改善,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全国残联系统通过持续性、系统化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从“政策兜底”逐步迈向“价值赋能”,让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从“被动帮扶”走向“主动成长”,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融入职场,在各自的岗位上绽放光彩。
(文:陈曦;图:陈曦、徐俊星;栏目编辑:禹玲玲;编辑:张帅;审核:杨乐)